沙特真犯愁,听特朗普增产石油吧,又怕得罪俄罗斯
美国对俄罗斯石油的制裁,把整个全球石油市场搅得天翻地覆。
油价从10月23日开始一路蹿升,涨了5%,每桶冲到66美元左右。
这不是偶然波动,是实打实的地缘政治动作砸进市场激起的水花。
特朗普政府盯上俄罗斯石油公司和卢克石油公司——这两家可不是普通企业,它们是俄罗斯原油出口的绝对主力。
制裁没直接禁止俄油出口,但卡死了融资渠道和技术合作,等于把俄油的“血管”扎紧了一半。
可市场根本不信这套“精准打击”的说法。
这两家公司每天贡献俄罗斯920万桶原油产量的一半以上,全球石油供应里有5%靠它们撑着。
更关键的是,俄罗斯每天350万桶的海运出口中,它们占了将近一半。
你切断它们的融资能力,等于动摇整个俄油出口体系的根基。
哪怕制裁没写“禁止出口”四个字,市场照样恐慌。
油价立刻跳涨,不是因为供应真的断了,而是因为大家怕它断。
俄罗斯的财政命脉就系在石油和天然气上。
联邦预算四分之一靠油气收入撑着,2023年这个比例甚至冲到26%。
这种依赖程度下,油价每跌一美元,莫斯科的日子就难熬一分;每涨一美元,克里姆林宫就能多喘一口气。
特朗普想用制裁削俄收入,逼它在乌克兰问题上让步,但市场先乱了阵脚。
没人敢赌俄油真会断供,于是抢在断供前先买——结果油价反而帮了俄罗斯的忙。
OPEC+原本计划12月继续增产。
从4月起,他们已经把日产量目标提高了270多万桶,理由是全球经济复苏带动需求上升。
听起来合理,但国际能源署(IEA)直接泼冷水:全球石油供过于求的局面根本没结束,现在又来这么一出制裁,OPEC+的增产逻辑瞬间崩塌。
沙特作为OPEC的实际“话事人”,这下彻底被架在火上烤。
沙特的焦虑烦躁不是装的。
它必须同时应付两个完全相反的指令:一边是俄罗斯,要求OPEC+停止增产甚至减产,否则俄收入会雪上加霜;另一边是美国,特朗普下个月18号就要在白宫见沙特王储本·萨勒曼,明摆着要催沙特带头增产压油价。
沙特根本没法装傻。
它跟美国绑得太深了——军售、新能源技术合作、地区安全,哪一样都离不开华盛顿的支持。
今年沙特愿意配合OPEC+增产,多少也是看在特朗普反复喊话的份上。
可现在,增产等于捅俄罗斯一刀,减产等于打美国一巴掌。
2022年俄沙还联手减产稳油价,联盟看起来牢不可破。
现在呢?
沙特要是坚持增产,俄罗斯肯定翻脸。
OPEC+这个靠“减产同盟”维系的脆弱框架,可能当场裂开。
可要是沙特向俄罗斯低头,美国那边怎么交代?
特朗普可不是好说话的主。
他5月访沙时签的那些协议,能源合作是核心条款。
沙特在也门等地区事务上还得仰仗美国罩着,真敢不听白宫的话?
制裁的实际效果,正在被“影子舰队”悄悄稀释。
印度——俄油最大买家——已经暂停采购,怕被美国连带制裁。
但俄油根本没减产。
那些原油先堆在海上油轮里,然后通过“影子舰队”转运。
这些船不接入国际航运追踪系统,身份模糊,航线隐蔽,专门给受制裁国家运油。
航运数据公司Kpler的统计显示,全球这类油轮已经超过500艘。
它们像地下血管一样,把俄油输送到小型炼油厂、灰色市场,甚至绕道第三国洗产地。
美国的制裁,只对“合规市场”有效。
遵守制裁的国家大概会少150万桶/日的俄油供应,但全球总供应量几乎没变。
影子舰队把缺口补上了,代价是物流成本飙升、运输效率暴跌、市场分裂成“合规”和“非合规”两个平行体系。
就算供应总量没少,油价照样被推高——因为交易变得更复杂、更危险、更贵。
OPEC+开会讨论产量时,根本没法准确估算制裁的真实影响。
数据全是雾里看花。
沙特现在就像个被两头拉扯的“受气包”。
听俄罗斯的,得罪美国,战略关系受损;听美国的,惹毛俄罗斯,OPEC+联盟崩盘。
它搞不清自己更怕哪一边。
美国能给它安全保护和高科技合作,俄罗斯能帮它稳住油价和OPEC+话语权。
两边都是命脉,丢哪边都活不好。
OPEC+11月2号的会议,注定吵得不可开交。
增产?
供过于求会更严重,油价可能崩盘,俄罗斯收入断崖,联盟瓦解。
减产?
美国直接翻脸,沙特在白宫的信用归零,后续合作全泡汤。
折中方案可能是唯一出路——比如之前提过的每天小幅增产13.7万桶。
只有沙特等极少数国家有闲置产能,这种微调既能给美国一个交代,又不至于让俄罗斯彻底暴怒。
但这种走钢丝的策略能撑多久?
美俄在石油领域的博弈不会停。
特朗普政府显然想用能源当武器,长期削弱俄罗斯财政。
俄罗斯则会继续用影子舰队、价格折扣、非美元结算这些手段突围。
沙特夹在中间,每一次产量决策都是在赌国运。
全球石油市场正在分裂。
一边是受制裁国家用影子舰队、离岸中转、模糊所有权维持供应;一边是合规市场在制裁框架下高价采购替代油源。
运输成本、保险费用、政治风险溢价全部转嫁到油价上。
就算物理供应没减少,金融和物流层面的摩擦已经足够推高价格。
OPEC+的决策机制,根本跟不上这种复杂局面。
他们习惯基于供需数据做线性判断,但现在变量全是政治性的:美国制裁的执行力度、俄罗斯的反制手段、影子舰队的规模扩张、印度等买家的观望态度……这些没法用模型量化。
沙特能源大臣就算再精明,也猜不透特朗普下个月18号会谈时到底会开出什么条件。
俄罗斯不会坐以待毙。
它已经在加速转向亚洲买家,用折扣价换市场份额。
就算印度暂时退缩,还有其他国家愿意冒险。
影子舰队的存在,本质上是对西方金融和航运霸权的挑战。
只要有利可图,灰色贸易就会野蛮生长。
美国制裁越狠,地下网络越发达。
沙特的困境,其实是整个OPEC+的困境。
这个组织成立的初衷是协调产量、稳定油价,但现在它的核心成员被拉进大国博弈的漩涡。
俄罗斯需要高油价维持战争开支,美国需要低油价压制通胀、打击对手,沙特则想两边都不得罪。
可现实是,你不可能同时讨好两个目标完全相反的超级玩家。
短期看,OPEC+大概率选折中。
小幅增产13.7万桶/日这种数字,听起来技术性很强,其实是政治妥协的产物。
沙特用最小的动作,试图平衡最大矛盾。
但这种平衡极其脆弱。
只要美国加大制裁力度,或者俄罗斯威胁退出OPEC+,整个框架就会崩塌。
长期呢?
没人说得清。
美俄对抗只会更激烈,石油作为战略工具的角色只会更突出。
沙特的选择,将直接决定未来几年全球油价的波动区间。
它要是彻底倒向美国,OPEC+名存实亡,油价可能长期承压;它要是跟俄罗斯绑得更紧,美国必然报复,沙特的经济多元化计划可能受阻。
影子舰队的数量还在涨。
Kpler的数据只是冰山一角。
很多船东通过更换船旗、关闭AIS信号、频繁转手所有权来规避追踪。
这些油轮不进主流港口,专挑监管薄弱的海域交易。
它们的存在,让任何基于“官方数据”的市场分析都变得可疑。
OPEC+开会时,代表们嘴上谈的是“市场平衡”,心里想的全是政治账。
沙特代表算的是白宫脸色,俄罗斯代表算的是克里姆林宫压力,其他成员国则在观望谁赢谁输。
技术性讨论让位于地缘站队。
这种情况下,产量决议早就不是经济决策,而是政治表态。
特朗普的制裁,表面针对俄油企业,实则测试OPEC+的忠诚度。
他要看看沙特到底听谁的。
如果沙特顶住压力继续增产,说明美国影响力还在;如果沙特向俄罗斯妥协,说明OPEC+正在脱离美国掌控。
这场博弈的胜负,不在于俄油出口减少多少,而在于沙特的选择。
俄罗斯清楚这一点。
所以它不断向沙特施压,暗示OPEC+联盟的存续取决于沙特的态度。
2022年减产时的“兄弟情谊”,现在成了要挟的筹码。
沙特要是敢背叛,俄罗斯可能直接退出减产协议,引发价格战——那对谁都是一场灾难。
美国同样清楚。
所以特朗普把会谈定在11月18号,就在OPEC+会议之后两周。
他要亲眼看到沙特的行动,再决定后续策略。
如果沙特增产,美国可能放松对沙部分制裁或加快军售;如果沙特减产,白宫必然反击。
这种赤裸裸的胁迫,让沙特喘不过气。
它既不能公开反抗美国,又不能彻底抛弃俄罗斯。
只能在缝隙里找活路——比如用“技术性调整”掩盖政治选择,用“市场需要”当借口。
但所有人都心知肚明:这根本不是市场问题,是站队问题。
全球油价的每一次跳动,背后都是政治肌肉的较量。
66美元不是供需决定的,是华盛顿和莫斯科角力的结果。
沙特只是那个被迫举牌的裁判,而裁判的哨子,早就被两方攥在手里。
影子舰队继续在公海上游荡。
它们不关心OPEC+开不开会,只关心下一单运费多少。
制裁越严,它们的生意越好。
这种地下网络一旦形成规模,就很难根除。
美国可以制裁船东,但新的船东会立刻顶上。
利润驱动下,风险只是成本的一部分。
OPEC+的产量决议,越来越像一场表演。
真正的决策早在闭门会议前就由美俄沙三方私下谈妥。
公开会议只是走个过场,给市场一个“我们还在协调”的假象。
可市场早就不信这套了。
油价波动反映的是真实恐惧,不是官方声明。
沙特能源政策的独立性,正在被一点点蚕食。
它想做全球能源稳定器,但现实把它变成大国博弈的棋子。
每一次产量调整,都是在向某一方低头。
长期下去,OPEC+的信誉会彻底破产——当产量不再反映市场,而只反映政治,这个组织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俄罗斯不怕油价短期波动。
它有外汇储备、有影子舰队、有亚洲买家兜底。
只要能维持基本出口量,它就能撑下去。
美国的制裁伤不到筋骨,只会逼它加速去美元化、去西方化。
石油贸易正在变成一场平行体系的竞赛。
美国则赌沙特不敢背叛。
毕竟沙特的安全、技术、金融都深度嵌入美国体系。
脱离美国,沙特经济会立刻失血。
特朗普政府正是看准这一点,才敢步步紧逼。
但赌注太大了——万一沙特真的转向俄罗斯,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力将遭受重创。
没人知道11月2号的会议会开成什么样。
可能吵到凌晨,可能草草收场,可能达成一个谁都不满意的妥协。
但有一点绝对确定:无论结果如何,全球油价都不会平静。
政治已经接管了市场,而政治从不讲道理。
沙特王储本·萨勒曼现在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看华盛顿和莫斯科的新闻。
他必须预判特朗普的下一步,也要揣摩普京的底线。
这种日子,比管理油田累一万倍。
可他没得选。
沙特的命运,早就和这场博弈绑死了。
影子舰队的船长们不在乎这些。
他们在乎的是油舱装满没有,下一港能不能顺利卸货,付款是不是用加密货币。
他们的世界简单直接:有需求,就有供应;有风险,就有溢价。
制裁?
那只是运费上涨的理由。
OPEC+的代表们坐在空调会议室里,讨论着“市场基本面”。
而真正的市场,正在公海上的影子油轮里、在印度的小型炼厂里、在迪拜的离岸交易中悄然重构。
官方数据永远慢半拍,因为地下交易从不留下痕迹。
特朗普的制裁,或许能短期扰乱俄油出口。
但长期看,它催生了一个更难控制的平行石油市场。
这个市场不透明、不可控、不受规则约束。
美国想用制裁重塑秩序,结果可能亲手撕碎了旧秩序,却建不起新秩序。
沙特夹在中间,只能祈祷两边别逼得太紧。
但它心里清楚:风暴才刚刚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