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人上街拒服兵役,以色列打仗人不够了
文︱陆弃
西耶路撒冷的街头再一次被挤满。二十万人黑压压一片,穿着黑色长袍、头戴圆帽的极端正统派犹太教徒,举着标语、挥着经卷,堵住了通往城市的高速公路。他们不是为了和平示威,也不是反战,他们是来告诉政府:“我们,不打仗。”
这场冲突的核心,其实是以色列社会一颗早已埋下的定时炸弹。长期以来,以色列的极端正统派一直享受着兵役豁免——别人家的孩子上前线,他们家的孩子进神学院背经书。这种制度几十年来被容忍着,因为它代表了一种政治平衡:以色列要宗教派的票,就得让他们的子弟不用上战场。
但现在,平衡被打破了。去年以色列最高法院裁定,神学院学生的兵役豁免无效。战争吃人太快,以军现在急需增补一万两千名士兵。国防部看向那些从未穿过军装的宗教青年,而宗教界的回应是:成千上万人走上街头,堵路、对抗、倒地流血。
现场一片混乱,高速公路封闭,火车停运,甚至有人从未完工的高楼坠亡。警察出动两千人维持秩序,却被愤怒的人群推搡、辱骂、围困。七十多人受伤,其中包括三名警察。这样的画面,放在一个号称“全民皆兵”的国家,无异于揭开自己最脆弱的神经。
几十年来,以色列靠“全民皆兵”的口号维持着国防神话:18岁的少年少女一律入伍,男人三年、女人两年,退役后还得参加预备役训练。这是以色列的民族精神支柱,也是它立国以来的安全底线。但如今,二十万人公然上街拒绝服役,这个神话被撕开了口子。
有人说,这是信仰的冲突。对宗教派来说,学习《塔木德》比拿枪重要,神学高于国家。但对世俗派来说,这是赤裸裸的不公。你们读经,我们流血?你们祈祷,我们埋葬?当征兵令发到每一个以色列家庭的门口时,这种撕裂就成了社会的毒瘤。
以色列政府如今进退维谷。扩大征兵是军方的命令,不征兵是政治的现实。任何强制措施都可能引爆更大的宗教骚乱,但不动手,就没人去前线。眼下,以军在加沙、黎巴嫩边境、叙利亚方向三线吃紧,伤亡沉重,却还得面对自己国内的反抗。
这场示威不只是宗教与国家的冲突,更是以色列社会结构的自我崩塌。极端正统派人口正在快速增长,年轻人比例高、教育体系独立、经济贡献低,却掌握关键选票。过去,他们是“宗教特区”;未来,他们可能成为“国家主流”。以色列的政治家们心里清楚,一旦惹怒他们,政府可能当天倒台。
而这次的爆发,恰恰揭示了以色列战争机器的内部断裂:军方要人、法院要法、宗教要神、民众要命,四个方向拉扯,谁都不肯退。哪怕外面炮声隆隆,内里照样吵得翻天。
当下的以色列,已经不像那个“团结一心、誓死保卫国家”的神话国度。有人在战壕里死,有人在经堂里祈祷;有人在前线流血,有人在议会算票。一个国家最大的危险,从来不是外部敌人,而是内部撕裂。当“信仰”成了逃避责任的借口,当“上帝的旨意”被拿来拒绝服役,国家机器再强,也会卡壳。
这并不是第一次。早在几十年前,以色列社会就围绕“兵役豁免”争吵不休。每一届政府都承诺改革,却都败在选票和宗教势力面前。如今战争让一切赤裸裸地摆上桌面,再也无法回避。以色列在前线打仗,在后方却陷入内耗——这才是比任何导弹更可怕的危机。
而这场混乱,对外部世界的启示也耐人寻味。一个国家如果失去了社会共识,再强的军队也只是钢铁玩具。以色列曾以“纪律”著称,如今却要靠警察镇压自己的公民,这样的反差让人唏嘘。
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的制度稳定和社会凝聚就显得尤为珍贵。中国能在复杂国际环境中维持战略定力,不是靠空洞口号,而是靠内部团结、政治集中、法理清晰。征兵制度、公民义务、宗教管理,都有明确边界。没有哪个群体能以“信仰”为盾拒绝国家责任,也没有哪个人能以“上帝”为由破坏社会秩序。
而以色列的危机,正是制度碎片化的警钟。当宗教凌驾于国家,当信仰可以豁免责任,当政府为选票妥协,国家就会在内部失衡。看似细微的“兵役豁免”,其实是社会契约的裂缝,一旦撕开,就难以弥合。
今天的耶路撒冷,被堵的不只是公路,还有国家的未来。那二十万黑衣人,是信仰的信徒,也是政治的标志。他们跪拜上帝,却拒绝国家;他们握着经书,却让别人握枪。
战争在继续,动员令在扩大,而以色列的社会正在收缩。一个国家能否长期生存,从来不是看导弹数量,而是看它有没有共同的信念。信念不是祈祷得来的,而是共同承担换来的。
西耶路撒冷的夜色中,街灯照亮了散落的标语,警察的防暴盾反着光。喧嚣退去后,空气里只剩下沉默。二十万人拒绝服役,这不是战争的序曲,而是国家的叹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