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N承认俄军即将夺取红军城:但占领此地对俄军无任何实际意义
据《环球时报》11月9日的报导,俄军已经顺利渗透到红军城里,城内发生了激烈的逐屋攻坚战。
乌方自己都说局势非常艰难,俄军这边则声称正在彻底清剿剩余的乌军力量。
同时,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和一些智库试图淡化这次战斗的意义,认为红军城已经不再具有之前的战略地位,没有实际用处,俄军虽然付出了沉重代价,但只获得了象征性的胜利。
这种说法其实不是第一次遇到,每次乌军失去关键的战略地点,西方媒体和评论就会用“这不重要”来给自己找借口安慰一下。
不过,战场上的局势可不是靠那些舆论的话术能左右的,就像《环球时报》11月9日写的,俄军已经攻入红军城的核心区域,正在紧锣密鼓地清剿剩余的乌军。要是这座城市真的陷落,顿巴斯的战局也就迎来了一次真正的转折点。
实话说,西方媒体那套说“这里没啥重要”的说辞,实际上就等于是忽略了军事地理学的基本常识。这种说法,搞得好像那些战略要地都不值一提似的,实际上可不是那么回事。
一看顿巴斯的战场地图,大家就会明白,红军城可不是个随便哪个普通城镇那么简单的地儿。
根据搜狐网11月10日最新的战报分析,这个位于卢甘斯克州西边的城市,可不是个普通的小地方。它掌握着两条被称为战场“命脉”的铁路线:一条连接哈尔科夫和卢甘斯克前线的补给线,另一条则是穿越顿巴斯核心区直达克里米亚的重要运输干线。
在当今的战争里,铁路运输可不是个小事,像重型装备的输送、弹药的补给,还有兵员的灵活调动,都是靠它来完成的。特别对乌克兰军队来说,依靠顿巴斯地区的这些铁路线,这两条线路就像是防线的“动脉”,保证着整个防守体系的血液畅通。
俄军攻占红军城,这实际上就像直接扼住了乌克兰军队在卢甘斯克西侧的补给线,这样的打击可不是什么“象征性”动作能比拟的。
更重要的是,红军城不仅仅是个交通枢纽,它还被视作乌军整个顿巴斯防线的“支柱”。
搜狐网11月7日的深度报道提到,这座城位于顿巴斯城市群的西边缘,扮演着连接克拉马托尔斯克和斯拉维扬斯克这两个关键战略地区的“铁三角”核心位置。
乌军从2014年开始,一直在打造的那套纵深梯次防线,主要依靠红军城这块重要的支点。这地方不仅是前线部队的补给站,也是调整防御布局的灵活枢纽,更是未来可能发起反击的集结点。
乌方之所以说“局势极其艰难”,主要是因为他们心里清楚失去这个支点意味着啥:整个顿巴斯西部的防线会出现裂缝,原本互相依靠、支撑的防御阵地也可能变成各自为战、陷入困境。
军事专家早就猜到,红军城一旦垮掉,乌军在卢甘斯克的防线大概一周内就会有崩溃的危险。这种关乎整个战局走向的战略意义,无论怎么看,都不能说是“没用”或“没啥作用”。
至于CNN强调的“俄军付出了惨重代价”,这更像是有意挑选的说法。虽然,网易新闻11月9日确实提到红军城战役时间长、伤亡也不少,但把这归结为“得不偿失”,就有点片面了,没考虑到攻城战本身的客观规律。
在巴赫穆特战役里,俄军也遭遇了不少伤亡,但正是这次胜利,为他们打通了顿巴斯北部的攻势通路。
这次红军城战役,俄军派出了近卫坦克师等精锐部队,搭配空天军的精准打击,一步步挤压乌军的防线。这种稳扎稳打的打法,可就是得花时间和兵力,才见效。
要说的话,与双方的战略收获相比,俄军花的钱和付的代价,真是划算得很:拿下红军城后,他们就能建立起以铁路为主,公路为辅的立体补给网络,把克里米亚的物资直送到前线,再加上迅速调动卢甘斯克的兵力,向顿涅茨克南部打出一条迂回线,形成对乌军的“南北夹击”。
这场战局的根本变革,比起单单的伤亡数字来说,意义更加深远,具有更强的战略价值。
看看自从俄乌冲突爆发以来,西方媒体那些“淡化策略”早已屡见不鲜。2023年乌军撤出索列达尔时,他们说那不过是个“盐矿小镇”;到了2024年放弃马林卡,又声称它“军事价值不大”。
正是这些被冠以“无关紧要”标签的城镇,逐渐拼凑出乌军防线全面收缩的真实模样。
轮到红军城了,这套说法又再次出现,实际上就是为了撑住关于乌克兰的援助舆论基础——毕竟要是承认战略要地一再失守,就等于变相得承认西方的援助没有办法逆转战局。
可现实情况不会因为几句话术而发生变化,乌克兰军队的防线漏洞在红军城的战斗中完全暴露出来了:多个补给路线被割断,导致弹药和食品紧缺,一些阵地因为兵力不足被迫后撤。这都是乌方自己承认的事实,不能靠CNN那句“象征性胜利”来给掩盖过去。
其实,红军城在俄军的战略布局中早就成了重点。自今年年头起,俄方就把它列为重点攻克对象,不只是集中大量兵力包围,还不停地打击乌军后方的铁路桥和补给站,想把守军完全孤立起来。这一切都说明,这个城在俄军心中的位置是相当重要的。
这番不遗余力的投入,实际上也说明了红军城在他们心中的地位有多重。
战斗快到尾声时,俄军扫清了剩余的乌军后头,很可能会以红军城为据点,开启对克拉马托尔斯克和斯拉维扬斯克的攻势——这两座城可是乌军在顿巴斯最后的主要阵地,一旦失了,整个顿巴斯地区差不多就归俄军管了。
到那会儿,西方媒体也许又会宣称这两座城“已没啥实际意义”,但战场上的局势彻底变了,恐怕不是几句新闻话就能轻易搪塞过去的。
归根到底,战争的输赢还得看实打实的战场情况,不能全靠媒体那一套说辞。红军城作为俄军自巴赫穆特战役以来赢得的最大单体城市胜利,不仅意味着把交通要道揪在手里,切断了乌军的补给线,还打破了顿巴斯地区的胶着状态,为俄军接下来的行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西方媒体越是靠“象征性胜利”这套说词来给自己打气,实际上越说明他们对战场的真实状况感到束手无策。
当乌军的防线在红军城陷落的压力下迅速崩溃,那些曾经被轻视的小城镇,最终会连成俄军获胜的版图。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军事布局中的常识,也是一条被众多战争历史所验证的铁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