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宜兰与副官私奔卷款,真相实为未能共患难
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王耀武,你老婆带着百万家产和副官王相宾跑了!”
这句话到底是谁对王耀武说的已经无从考证了,但最早将这段话写下来的是沈醉。而在功德林里和王耀武一起学习过的人中,也只有沈醉记录下了这段话。
结果表明,说这话的人不太负责任,记下这段话的人也不负责任。
你说的话,我听到了,但这话只能少数人知道。
一旦写下来并发表,影响力就会变得很大。
在军统当过特务的人,通常有个明显的特征:他们嘴上说的多,但实际并不真诚。
这并非因为他们故意说谎,而是因为在军统工作过的人都养成了某种下意识的反应。
沈醉获释后,曾经监管他的领导特意提醒他,过去你常常说谎,习惯成自然了,今后一定要改正过来。
这句话的提醒显然是有针对性的。
有人说王耀武的妻子郑宜兰和副官一起带着钱跑了,这是假的。
王耀武和郑宜兰的结合,源于郑宜兰父亲对他的赏识。
那时候,王耀武是北伐军宪兵1营1连的连长,驻扎在福州。郑宜兰的父亲,当时是福州地方法院的院长,注意到了他。
王耀武那时候只是一个宪兵连长,但他的能力从那时起就开始显现出来了。
比如何应钦曾经做了件让人惊讶的事,他把担任宪兵营长的内弟王文彦(黄埔一期)安排到王耀武手下,希望王耀武日后能多关照王文彦。
对于外人来说,这件事几乎难以置信。
不说王文彦的职位比王耀武高,单说作为黄埔一期的学生需要三期的学生来照顾,这也说明了很多问题。
所以,王耀武被郑推事选中并不是巧合。
1926年,山东的大个子王耀武和福州的姑娘郑宜兰结为了夫妻。
那一年,王耀武23岁,郑宜兰19岁。
图片来源自互联网
结婚后的生活甜蜜而和谐,尽管夫妻俩一个在南方一个在北方,饮食习惯差异很大,但作为山东媳妇的郑宜兰,即使不太适应北方的饭菜,还是想方设法学会了做北方的菜。
看来郑宜兰还是个很贤惠的人。
王耀武虽然职位越来越高,但个人品德非常好,几乎没有缺点。唯一的问题是他喜欢抽一种便宜的自制烟。
王耀武年轻时就爱抽这种便宜的烟,无论后来成为多大的官,这个习惯都没变。
郑宜兰一直陪伴着王耀武,从连长的位置一路晋升到了第2绥靖区司令官,可以说两人是共同经历了富贵时光。
在莱芜战役之后,济南周围的昌乐、潍坊、张店、博山、周村、淄川等地相继被华野部队攻占,济南因此变得孤立无援。
当时,王耀武作为第2绥靖区的司令官,心里明白,手下的3个整编师和保安队总共11万多人,要守住济南是挺困难的。
1948年5月15日,王耀武急忙飞到南京,向蒋介石汇报了军情,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他认为,现在无法再增援济南,与其被动等待解放军进攻而被消灭,不如主动放弃济南,把部队集中在兖州,加固徐兖防线,这样对以后的战斗更有利。
不过,王耀武的建议被蒋介石拒绝了。
蒋氏拒绝的原因有两个。
如果放弃了济南,那么济南和青岛之间就无法互相支援了,这会直接影响到美国的援助。
二是如果放弃济南,津浦、胶济和德石铁路就会连成一片,这样华野的军队行动起来就会更加自如。他们可以向北威胁平津、晋冀地区,也可以向南威胁徐蚌地区和豫皖苏地区。
说白了,蒋氏的观点也有一定的道理,但这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济南要有能力守住,二是能派兵去支援济南。
如果没有这两点,坚守济南就成了空谈,结果就是济南的守军全部被消灭。
为了说服王耀武,蒋介石特别邀请他去家里吃饭。据说桌上的菜都是蒋夫人的亲自动手做的。
在中国的社会人情里,参加家宴通常是一种高规格的待遇。如果是由女主人亲自操办,那就更加规格高了。
蒋氏心里很清楚,王耀武并不愿意固守济南,他只是想用这种方式来打动王耀武的心。
在家人情的劝说下,王耀武答应了蒋夫人的请求,决定坚守济南。
图源自互联网
王耀武明白蒋夫人这是在用感情来拉拢他,也知道这顿家宴肯定不是她亲自做的,因为她根本不会做饭。
蒋氏的态度已经很明确了,他也不得不接招。
虽然答应了,但王耀武明白坚守济南是没有出路的。
所以,当他回到济南后,就开始准备处理一些后续的事情了。
他让郑宜兰夫人带着孩子做好随时离开济南的准备。
济南战斗开始前,王耀武感觉情况不对劲,马上让郑宜兰带着孩子们先去青岛再到上海,并特别交代,可以去香港,但绝不能去台湾。
王耀武被抓后,郑宜兰在上海的日子变得不太好了。
以前,凭借王耀武的关系,郑宜兰带着孩子走到哪儿,都会受到特别的礼遇。但现在,这一切都因王耀武的被捕而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王相宾又是怎么出现在郑宜兰的生活里的呢,时间和地点又是怎样的呢?
有两种看法。
有人说,当郑宜兰带着孩子们从济南前往青岛,再从青岛到上海时,王耀武特意安排副官王相宾一路陪同保护她们。
还有一种说法是,郑宜兰到了上海后,因为处境困难,连去香港的机票都买不到。这时,王相宾出现了,通过一些关系,她得以乘坐军机前往香港。
按照常理来说,郑宜兰作为一个柔弱的女子,带着孩子和许多贵重物品,长途跋涉从济南到上海,如果王耀武不派人保护她,那才真叫奇怪呢。
所以,王相宾其实是王耀武派去保护郑宜兰,并帮她处理一些事情。这种做法也很符合蒋介石手下将领们的习惯。
自那次分别后,郑宜兰和王耀武就再也没有见过面。
王耀武被俘后,郑宜兰又在忙些什么呢?
郑宜兰在上海卖掉了所有家产,然后去了香港。在那里,她又被一些人欺骗,花了大笔钱财试图把王耀武救出来。
最后发现是上了当。
如果王耀武在功德林被关押期间,郑宜兰没有回来,那也是可以理解的。
王耀武已经被特赦了,但郑宜兰却没有回来,反而托人送来了离婚信。
这跟常理不合。
难怪有人会说,要是郑宜兰没有背着王耀武做对不起他的事,比如带着一大笔钱和副官王相宾跑了,她怎么会不回来和王耀武相聚呢?
要知道,杜聿明的妻子曹秀清,即便到了海峡对面,也是拼尽全力想要回到丈夫身边。
黄维的妻子蔡若曙从陈诚那里得知丈夫还活着,并被关在功德林后,立刻设法回到上海。她等了丈夫27年,最终等来了丈夫被释放的消息。
比如沈醉的妻子粟燕萍,是听说沈醉被处决的谣言,才改嫁的。
一个柔弱的女人,远离家乡,还要照顾一群孩子,生活困难,所以她选择再婚,这是可以理解的。
一向与王耀武感情深厚的郑宜兰为何没有回来陪在丈夫身边,反而去了中美洲的哥斯达黎加呢?
郑宜兰是不是真的对王耀武做了什么不好的事?
据王耀武的女儿王鲁云说,郑宜兰离开王耀武后并没有再婚。社会上流传的关于郑宜兰带着百万家产和副官王相宾私奔的说法,都是无稽之谈。
尽管王鲁云为郑宜兰澄清了名声,但他从未清楚说明郑宜兰为什么没有回来陪在王耀武身边,这个问题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这并不是因为王鲁云有意隐瞒什么,而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对于像王耀武这样的特殊人物,有些事情真的不便明说。
图片来源自互联网
实际上,王耀武和郑宜兰两家的背景并不相配。
王耀武来自一个贫困的家庭,而郑宜兰则出生在一家豪门大户,她的父亲郑推事在福州是个很有名望的人。
如果我没猜错,郑推事以前也干过不少坏事。所以,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他被判处死刑并执行了。
郑宜兰心里肯定对父亲被处决这件事感到非常愤怒和不满。
因为一些人故意歪曲事实或不了解真相的人恶意解读,郑宜兰心里感到很害怕,担心回来后会像她父亲一样遭受不幸。
如果我没理解错,这应该是王耀武在获得特赦后,多次给郑宜兰写信,希望她能回来相聚,但一直没得到回复的真正原因。
然而,王耀武一直怀有希望,直到1965年他的女儿王鲁云回家探望,这一切才宣告结束。
王耀武在得知妻子不会回来后,痛哭一场,之后患上了帕金森病。但这绝不是他的终点。
1966年,在别人的介绍下,王耀武和吴伯伦女士结成了夫妻。
不过,郑宜兰拒绝回来这件事,确实让王耀武受到了不小的打击。尽管在与吴伯伦结婚后得到了她的细心照料,王耀武还是在1968年去世了。
有人传言,说是王耀武被某种运动给“吓死了”。
这话纯属胡说八道。
在那些获得特赦的战犯里,大多数来自蒋军部队的人并没有受到什么大的冲击,更不用说受到的打击大到让他们害怕到极点的地步了。
王耀武一生经历了许多战斗和危险时刻。特别是在第二次长沙会战中的春华山之战,当敌人距离他只有十几米时,他依然保持冷静,做出了正确的决定,从而成功脱险。
这样的人,怎么会轻易被吓倒呢?
王耀武在64岁时去世,主要是因为他长期征战,身体一直不太好。另外,他在处理郑宜兰不愿回国的问题上,精神上受到了很大打击,最终导致病情无法治愈。这与所谓的“被吓死”完全没有关系。
人们常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郑宜兰拒绝回到王耀武身边,尽管她有自己的难处和苦衷,但她与丈夫共度难关的决心,相比杜聿明的妻子曹秀清和黄维的妻子蔡若曙来说,显得不足。这或许就是王耀武的不幸之处。
图片来源于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