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商品馆迎来闭店潮,4大硬伤逼退消费者,伪俄货泛滥成灾
从去年开始,大街小巷里,突然涌现出了很多的“俄罗斯商品馆”,一度成为了网红们的打卡胜地,吸引了很多人年轻人。
尤其是在各大商业街上,俄罗斯商品馆里的紫皮糖、大列巴、伏特加等商品被贴上“异国风情”的标签,深受人们喜爱。
但是,这股风潮来得快去得更快,如今根据媒体报道,多地俄罗斯商品馆迎来闭店潮,许多门店纷纷陷入关门倒闭。
曾经排长队的场景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关门大吉”的凄凉,其实这背后有4大硬伤逼退消费者,伪俄货泛滥成灾,让顾客去了一次,再也不想去第二次了。
原因一:伪俄货泛滥,信任崩塌。
“俄罗斯商品馆”最大的卖点是“俄罗斯商品”,但许多消费者发现,货架上所谓的“俄罗斯巧克力”“俄罗斯蜂蜜”,实则是国内小作坊代工的“贴牌货”。
例如,某网红俄罗斯紫皮糖被曝出原料和生产线均来自国内,仅包装印上俄文便摇身一变成“进口零食”。
更夸张的是,一些店铺连基本伪装都懒得做:商品产地直接标注黑龙江、内蒙古,却仍以“俄罗斯特产”高价售卖。
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彻底消磨了消费者的信任。当店里90%都是伪俄货,就俄罗斯本地人都说没见过,那么“异国风情”的光环被戳破,店铺自然难逃被抛弃的命运。
原因二:价格离谱,割韭菜太狠。
之前我去逛俄罗斯商品馆时,买了一盒巧克力,花了150块钱,结果我到电商平台一看,一模一样的东西,网上只要35,这价格相差太离谱了,割韭菜太狠了。
俄罗斯商品馆的定价普遍虚高,同一款商品比电商平台贵50%-100%。例如,某品牌俄罗斯威化饼干在店内标价68元,而淘宝代购价仅30元出头。
消费者最初可能因“尝鲜”买单,但一旦发现被当“冤大头”,复购率必然归零,在信息透明的时代,线下门店若无法提供差异化服务或体验,高价策略无异于自断后路。
原因三:口碑塌房,没有回头客。
俄罗斯商品馆本质上就是硬生生炒作起来的,它门店的的消费逻辑本质是“一次性生意”:消费者因好奇购买,但复购率极低。
比如口味不符,俄罗斯的零食普遍甜腻、热量高,不符合国内消费者的习惯,部分临期商品混杂销售,顾客投诉无门。
在社交媒体上,关于“俄罗斯商品踩雷”的吐槽比比皆是,没有回头客的网红生意,火的快,凉的更快,注定难以持续。
原因四:门店过剩,竞争内卷。
俄罗斯商品馆的扩张速度堪称疯狂,以我老家的二线城市为例,一条不到500米的商业街,同时开出4家“俄罗斯商品馆”。
就连名字,店铺装修,店招都高度雷同,导致同质化竞争白热化,更讽刺的是,这些店铺的进货渠道、商品种类高度雷同,甚至出现“隔壁店更便宜”的尴尬局面。
与此同时,国内的零食店也在疯狂攻城略地,再加上超市的零食不断降价碾压,而俄罗斯商品馆既无价格优势,又无品牌壁垒,最终在“内忧外患”中败下阵来。
俄罗斯商品馆的衰落,本质是网红经济泡沫的缩影:靠营销造势吸引流量,却忽视产品、价格、服务等本质问题,当消费者回归理性,缺乏核心竞争力的模式必然被淘汰。
对此,你是怎么看待的呢?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点赞点推转发走好运,愿你有始料不及的运气和突如其来的欢喜。
本文由餐饮新纪元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欢迎留言评论,收藏与转发,你的每一条点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餐饮新纪元全网文章阅读量突破5亿,如果你对餐饮业感兴趣,热爱美食,喜欢创业,有想法有梦想,那不妨关注我们,每天带给你不一样的视角解读餐饮创业、分享美食。
有更精彩的观点讨论,欢迎大家私信我,图片来源于网络配图,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