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给全世界做出榜样,外媒捅破窗户纸:美元主导的时代走向终结
当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站在北京的记者面前,轻描淡写地说出“美元和欧元在中俄贸易中占比已降至统计误差水平”时,全球金融市场的信号灯骤然变色。 统计误差,在金融领域的潜台词是低于1%。 这意味着,两个年贸易额超2000亿美元的大国,几乎彻底切断了美元结算的通道。
这一变化并非偶然。 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联合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发动了史上最严厉的金融制裁:冻结俄罗斯约3000亿美元外汇储备,并将俄主要银行踢出SWIFT系统。 然而,这场针对俄罗斯的“金融闪电战”,却意外触发了美元霸权的连锁崩塌。
制裁之初,俄罗斯与中国贸易中美元结算占比仍达50%。 但随后三年,这一数字以惊人速度萎缩。 到2025年,中俄贸易本币结算比例已飙升至99.1%,能源、粮食、机械设备等关键领域全面实现人民币与卢布直接交易。
更颠覆传统的是结算模式的变革。 过去,中俄贸易需依赖美元“搭桥”:中国进口俄罗斯石油时,需先将人民币换成美元,俄方收到美元后再兑换成卢布或人民币采购中国商品。 如今,人民币与卢布直接结算,资金流转效率提升超30%,且彻底规避了美国制裁风险。
在西方制裁下,俄罗斯迅速将人民币纳入国家金融体系的核心。 莫斯科交易所人民币交易量在2024年超越美元,成为仅次于卢布的第二大交易货币;俄罗斯外汇储备中人民币占比突破40%,远超美元的16%。 甚至俄罗斯民众开始主动持有人民币存款,人民币理财产品在俄热销。
这一趋势已蔓延至第三方国家。 由于卢比流动性差且汇率波动大,俄罗斯要求印度在购买其石油时使用人民币结算。 每一桶以人民币计价的乌拉尔原油,都在冲击“石油美元”体系的根基。
当美国试图用SWIFT系统卡住俄罗斯金融命脉时,中国的跨境支付系统CIPS已成为新的金融动脉。 截至2025年,CIPS连接全球185个国家的近5000家银行,日均处理业务量超3000亿元人民币。 尽管规模尚不及SWIFT,但其直接人民币结算、低手续费和绕开美国监管的特性,吸引了大量新兴市场国家接入。
中俄的实践点燃了全球对美元信任危机的导火索。 印度与马来西亚启动卢比结算机制;中国与巴西达成本币贸易协议;东盟十国讨论减少对美元依赖;甚至沙特在2023年公开表态对非美元结算持开放态度。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显示,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占比已从2001年的73%降至58%,创1995年以来新低。
从伊朗到委内瑞拉,从阿富汗到古巴,美国频繁将美元作为制裁工具的行为,让各国意识到一个残酷现实:在美元体系下,自家外汇储备的安全性取决于美国政府的态度。 特朗普上台后扣留俄罗斯被冻结资产利息、并用于援助乌克兰的操作,更被多国视为“公开抢劫”。
美联储的激进加息政策加剧了这种不信任。2022年以来,美元利率剧烈波动导致多国货币贬值、资本外流,巴西、阿根廷等新兴市场国家不得不大量抛售美债以稳定本币汇率。 美国《商业内幕》杂志承认,“美元武器化正在反噬美国自身”。
中国对人民币国际化采取审慎策略。 与美元依靠军事同盟和石油贸易扩张的模式不同,人民币依托实体经贸和基础设施合作渗透。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了22个货币互换协议,在8国建立人民币清算机制。 2023年,人民币在中国跨境交易使用率首次超过美元。
但人民币并未盲目追求取代美元。 中国央行强调“稳慎推进”,避免重蹈美元超发导致全球通胀的覆辙。 当前人民币国际化重点在于服务实体经济,例如通过数字货币技术提升跨境支付效率,而非激进开放资本账户。
金融多极化时代已拉开序幕。 当中俄贸易的结算单上美元消失,当印度炼油厂用人民币购买俄罗斯原油,当沙特考虑用非美元货币定价石油,二战后建立的美元秩序正在被改写。 这不是单一国家的胜利,而是世界对金融自主权的集体觉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