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舰入列:中国三航母时代开启,电磁弹射与隐身舰载机体系成型
#热点观察家#
福建舰的入列展现了中国海军从近海防御型向远海防卫型转型建设的成果。 这艘航母完全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搭载了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电磁弹射系统,成为全球第二艘、亚洲首艘装备电磁弹射技术的航母。
电磁弹射技术为福建舰带来了独特的作战能力。 与辽宁舰和山东舰使用的滑跃起飞方式不同,电磁弹射可以使战斗机实现满油满弹起飞,大幅提升了舰载机的作战半径和攻击能力。福建舰仅需90秒便能将一架歼-15T战斗机发射出去,在满负荷情况下,每天能起降的舰载机架次可达270~300架次。
2025年9月,歼-15T、歼-35和空警-600三型舰载机在福建舰上完成首次弹射起飞和着舰训练,标志着福建舰具备了电磁弹射和回收能力。 空警-600预警机的上舰,让航母编队获得了更远的预警探测距离和更强的指挥调度能力,使中国航母编队对相关海域的控制从“阶段性存在”转向“持续性掌控”。
福建舰作为中国第三艘航空母舰,与辽宁舰、山东舰形成了分工明确的航母体系。 辽宁舰是中国首艘航母,主要负责培养舰载机飞行员和摸索航母作战经验;山东舰是中国第一艘国产航母,常年在西太平洋巡航;而福建舰凭借电磁弹射的优势,成为远海作战的核心力量。
三艘航母的协同作战,可覆盖西太平洋至印度洋关键海域,配合舰载预警机和电子战飞机,构建纵深达1500公里的防空作战区。 三航母实现了“一艘战备、一艘训练、一艘维修”的轮换模式,确保关键海域始终有航母战斗群存在,打破了过去单航母“可用率不足50%”的局限。
福建舰的电磁弹射系统展现出显著的技术优势。 相比美国“福特”号航母电磁弹射系统的故障频出,福建舰在海试中实现了“一次性零故障弹射多型舰载机”的成就。采用中压直流供电系统的福建舰,能量损耗仅30%,故障率更低,技术稳定性优于美国的中压交流系统。
电磁弹射装置比蒸汽弹射装置的最大能量幅度高出20%,拥有先进的反馈和闭环控制系统,能够精确控制弹射加速度。 这一技术不仅可以满足更大型飞机的起飞要求,还能弹射无人机等更轻更小的舰载机,为未来航母作战模式带来更多可能性。
福建舰的入列使中国海军在远海综合攻防能力上得到根本性提升。军事专家张军社表示,福建舰航母作战群的作战半径可覆盖西太平洋第二岛链。 三航母编队可将中国海军控制范围从第一岛链外推至第二岛链,甚至覆盖关岛附近海域。
在航母配套产业方面,中国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航母建造涉及20多个工业门类、上千家企业,实现核心技术完全自主可控,标志着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体系的成熟。 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造船大国,其中出口船舶占比八成以上。 港口规模稳居世界第一,2022年全球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10位的港口中,中国港口占7席。
福建舰从2022年6月17日下水,到2024年5月1日首次海试,再到2025年11月5日正式入列,在一年多时间内连续突破多个关键节点,进度远超预期。 相比美国“福特”号航母电磁弹射系统至今仍受可靠性问题困扰,福建舰的顺利入列展现了中国在航母技术上的后来居上。
中国海军新闻发言人冷国伟表示,福建舰入列后将继续深入开展相关试验验证,进一步检验平台系统稳定性,同时将按计划安排舰机适配、编队体系训练等,不断强化实战能力。 关于舰载机满编上舰的时间,冷国伟称和大家一样期待,相信不会等太久。
中国海军的发展始终秉持防御性国防政策。 福建舰的入列不仅增强了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能力,也为国际人道救援、海外撤侨、反海盗等任务提供了更可靠的平台支撑。 15年来,中国海军已向亚丁湾派遣45批护航编队,为7200多艘中外船舶提供护航。
从辽宁舰到山东舰再到福建舰,中国用13年时间完成了航母技术的“三级跳”。 这个曾经在航母领域一片空白的国家,如今已成为世界上少数掌握电磁弹射技术的国家之一。 福建舰的入列,标志着中国海军正式迈入三航母时代,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了坚实保障。
随着福建舰正式服役,中国海军形成了三个完整的航母战斗群,每个战斗群都由航母、驱逐舰、护卫舰、补给舰等组成。这种体系化的作战力量,使中国海军在远海地区的存在能力和威慑能力得到实质性提升。
在福建舰入列仪式上,同样停靠在军港的中国第二艘航母山东舰,为这次军事力量展示增添了视觉冲击力。 两艘国产航母同框的画面,展现了中国造船工业的实力和中国海军建设的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