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州宣言刚删词,高市早苗就说错话,这下日本经济悬了
一份峰会宣言,悄悄删掉了多边主义这四个字,你说巧不巧,日本新上任的高市早苗紧接着就祸从口出,在台湾问题上说了不该说的话。整件事,就像一场早就排练好的戏,只是这戏的代价,未免太大了点。
中方奉陪到底的回应掷地有声,外交部直接召见日本驻华大使,相关的双边经贸磋商也按下了暂停键。这一下,直接打在了日本经济的七寸上。要知道,中国可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2023年双方的贸易额高达3574亿美元,占了日本对外贸易总额的近五分之一。数字很冰冷,但砸到具体行业头上,就是山崩海啸。日本的汽车行业对华出口占了28%,电子元件也占了22%,现在这根大动脉被掐住了,供应链随时可能中断。
更有意思的是日本自己的选择。一边是对中国市场的高度依赖,一边却又向美国纳上投名状。高市早苗政权最近才承诺,未来五年要对美国投资1.5万亿美元。可现实呢?2023年日本对美直接投资回报率已经降到了4.2%,跟2018年的高点比,几乎是腰斩。这种牺牲对华经济利益去填补美国市场的窟窿,到底是在赌什么?恐怕最后会陷入对美依赖加深,对华收益萎缩的死循环里。
让我们把视线拉回到那份被修改过的《庆州宣言》。删除多边主义,不提世界贸易组织(WTO),这背后真正的主导者是谁,不言而喻。传统的WTO框架,讲究的是所有成员一票否决,规则面前大家平等协商。但近年来,保护主义抬头让这套体系基本陷入了瘫痪。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新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里,美国一家就占了41%。特朗普政府更是把美国优先发挥到了极致,对全球主要贸易伙伴平均加征关税12.7%,绕开WTO搞一对一双边谈判。比如美韩自贸协定的修订,就硬是逼着韩国把汽车零部件的进口关税配额扩大了三倍。
这种分而治之的策略,显然比在多边框架下跟一百多个成员国吵架要高效得多。美国商会的算盘打得很精明,如果按照美方的设想推进所谓的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美国对亚太出口商品的市场准入率能提升18%,这块大蛋糕,比在WTO框架下能捞到的多多了。
当然,桌子也不是完全被掀了。《庆州宣言》虽然去掉了多边主义的魂,但还是搭起了几个新灶。比如,强化供应链韧性,计划建立亚太地区关键矿产储备联盟,要把稀土、锂这些战略资源的储备量提升到满足6个月的需求;再比如,深化数字经济融合,目标是到2027年实现区域内九成以上企业数据跨境传输零障碍。甚至连文化创意产业,也被首次定位为区域增长的新引擎,准备投入20亿美元搞个亚太文创基金。
这些新方向,听起来很美好。亚洲开发银行甚至测算,要是这些合作目标都能落实,从2025年到2030年,能给亚太地区年均经济增长率带来0.8个百分点的提升,创造上千万个就业岗位。但问题是,在一个没有统一规则、大国博弈加剧的双轨化世界里,这些美好的愿景能实现多少?
现在全球贸易的现实就是,WTO的争端解决机制案件积压到了历史最高点,基本处于停摆状态;而区域性的自由贸易协定(RTA)在过去五年里数量激增了40%。CPTPP、RCEP、美墨加协定,各种区域小圈子把全球市场切割得支离破碎。世界银行的研究说得更直白,参与区域协定的国家,平均贸易成本是比圈外国家低15%,但这也带来了一个新的头痛问题——意大利面碗效应。企业为了在不同市场做生意,必须同时符合多重标准,合规成本大大增加。就拿RCEP和CPTPP的原产地规则来说,两者之间有23%的条款差异,逼得跨国企业不得不重新调整供应链布局。
说到底,《庆州宣言》删掉几个字,增加几个新项目,都只是表象。其本质,是全球贸易权力结构的重塑。美国想通过区域框架重夺规则主导权,日本在地缘政治和经济利益之间摇摆不定,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则在数字经济、供应链合作这些新赛道上,寻找制定新规则的机会。
旧的秩序正在瓦解,新的规则尚未建立。未来几年,亚太地区恐怕要在修复多边体系和深化区域合作这两条看似并行却又时常冲突的道路上,艰难地寻找平衡点。而这个平衡点在哪里,谁也说不准。你觉得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