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通坦失权总理职权,背后是泰柬百年纠葛丨夜观天下·深读
2025年7月1日,泰国曼谷最高法院门前聚集的抗议人群与宪法法院内闭门审理的弹劾案,将泰柬边境冲突推向了新的高潮。这场始于5月28日边境交火的危机,因一通私人通话录音的泄露,演变为泰国总理佩通坦的政治滑铁卢。事件背后,是两国百年未解的边界争端与现代民族主义的激烈碰撞。
泰柬边境的柏威夏寺自1904年起就埋下了争端的种子。法国殖民者当年绘制的边界地图反复更迭,1904年将寺庙划归暹罗(泰国前身),1907年又将其划入柬埔寨版图。1962年海牙国际法院虽裁定寺庙归属柬埔寨,但周边4.6平方公里土地的主权归属至今悬而未决。2008年柬埔寨为寺庙申遗成功后,泰柬士兵在争议地带爆发枪战,子弹擦着千年石雕飞过。2011年双方甚至出动了大炮,炮弹落在寺庙佛塔上留下的弹痕至今清晰可见。这段历史像幽灵般缠绕着两国领导人——佩通坦和柬埔寨首相洪玛奈,本应是化解恩怨的“世交后代”,却成了冲突的导火索。
冲突的直接导火索始于2025年5月28日的边境摩擦。泰国军方称柬埔寨士兵越界进入争议地区,柬方则指控泰军率先开火。交火造成一名柬埔寨士兵死亡,双方随后展开长达十天的军事对峙。6月15日,泰国总理佩通坦与柬埔寨参议院主席洪森的通话录音被泄露,成为压垮佩通坦政府的最后一根稻草。录音中佩通坦称洪森为“叔叔”,并请求其“理解泰国的难处”,同时将泰国陆军第二军区司令本辛称为“疯子”。这段私人对话被柬埔寨媒体剪辑后广泛传播,泰国反对派立即抓住把柄,指控其“出卖国家利益”。
面对国内压力,泰国宪法法院于7月1日受理弹劾请愿,并以7:2的投票结果暂停佩通坦总理职权。这是泰国近20年第四位被停职的总理,其家族“魔咒”再次应验——父亲他信、姑父颂猜、姑姑英拉均因军事政变或司法裁决下台。停职前夜,佩通坦紧急改组内阁,将自己兼任文化部长,试图通过保留内阁职位维持政治影响力。次日,她身着素色传统服饰出席枢密院会议,向军方高层鞠躬致歉,但反对派已启动弹劾程序,要求其解释“为何向敌人称叔叔”。
柬埔寨方面的反应同样激烈。首相洪玛奈表面呼吁克制,其父洪森却通过电视直播展示通话录音,暗示儿子“不够强硬”。6月2日,柬方扣押泰国无人机并宣布将4处争议领土提交国际法院裁决,将事态从双边谈判拉向多边法庭。两国边境的军事部署悄然升级:泰军在“翡翠三角”地区增设雷达站,柬军向争议地区增派装甲车。社交媒体上,#抵制泰货#和#洪森是叛徒#的标签交替刷屏,民族主义情绪将政治博弈推向高潮。泰国宣布停播柬埔寨电视剧《高棉的微笑》,柬埔寨反制冻结泰国香蕉进口,边境贸易额在6月骤降37%。
这场冲突背后是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中国作为泰国最大贸易伙伴,2024年双边贸易额突破1200亿美元,中泰铁路、克拉运河等重大项目面临停滞风险。美国则借机介入,国务院官员在曼谷会晤佩通坦的律师团队,暗示提供法律支持。法国也借机重启与柬埔寨的军事合作,向柬方提供边境监控设备。东盟的斡旋显得苍白无力——泰国坚持“双边解决”,拒绝第三方介入,使得传统斡旋机制失效。
解决争端的关键在于两国国内政治博弈。佩通坦需要摆脱不信任案弹劾、经济低迷困境以及与军方修复关系。洪玛奈则要巩固新班底的权威,同时应对柬埔寨经济因泰国反制措施遭受的重创——西哈努克港工厂停工导致数万工人抗议。国际法院的受理函件在金边与曼谷间穿梭,或许能为这场困局按下暂停键,但民族主义情绪一旦点燃,就再难熄灭。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泰柬冲突折射出东南亚地缘政治的深层矛盾。殖民遗产、民族主义与家族政治的三重奏,使得理性往往让位于情绪。当佩通坦在法院走廊低头整理文件时,她的背影与1907年法国殖民官在柏威夏寺勘界的旧照片重叠;当洪森在议会挥舞录音文件时,他仿佛重现了父亲洪森青年时代与泰国政客周旋的场景。在这片承载着千年恩怨的土地上,现代政治家们仍在重复着祖先的困局——他们用21世纪的社交媒体放大矛盾,却找不到超越13世纪思维的钥匙。
边境线上的“灰区战争”仍在持续。每天清晨,泰国士兵用望远镜监视柬方动向;柬埔寨边防军用扩音器循环播放泰语警告:“未经许可越境者将被击毙。”无人机在争议地上空盘旋,偶尔传来零星的枪声,但真正的战争始终没有爆发。专家预测,这种“小规模、多频次”的对抗可能长期持续。泰国需要挽救滞销的农产品,柬埔寨依赖泰国的电力和互联网,就像一对摔跤手,双方都使出了浑身解数,却谁也不敢把对方摔倒在地。
历史的车轮再次转动,或许有一天,柏威夏寺的钟声会为新的和解而鸣。但在那之前,泰柬两国仍要在民族主义与务实主义的钢丝上艰难行走。这场百年困局提醒我们:地缘政治的复杂性远超简单的对错判断,它交织着历史伤痕、现实利益与人性弱点,在东南亚的雨林深处,书写着永不停歇的冲突与妥协。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