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连斯基称已准备好结束战争,但绝不承认领土丢失,西方盟友一边推动和谈一边加紧军援,局面复杂
2025年10月21日,当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宣布“已准备好结束冲突”时,一场围绕“12点和平计划”的外交暗战早已悄然升级。
欧洲多国与乌克兰共同敲定的这份方案,核心逻辑看似简单——用经济解冻换取战场停火。 然而,其中一条条款格外刺眼:莫斯科要想拿回被冻结的约3000亿美元外汇资产,必须先承诺为乌克兰的战后重建出资。
这笔巨款,成了悬在俄罗斯经济头顶的胡萝卜,也是西方谈判桌上最重的筹码之一。
用一位欧洲官员的话说,这份计划本质上是张“利益账单”,而非纯粹的和平蓝图。
特朗普想要的是能载入史册的外交胜利;普京的核心诉求是确保乌克兰不加入北约并获得安全边界;欧洲则试图展现其战略自主,不愿只当美国的跟班;乌克兰最迫切的是生存空间与安全保障。 看似目标一致,实则各怀心思。
为了把美国牢牢绑在谈判桌上,欧洲方案专门设计了一个“和平委员会”,并提议由特朗普担任主席,全程监督协议落实。
这显然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台阶”,既满足了特朗普对个人地位和历史遗产的看重,也试图利用他的影响力向俄罗斯施压。 然而,特朗普的耐心似乎很快耗尽。 他在10月22日面对记者时直言:“我不想浪费时间在一场没结果的会议上。 ” 这种“失望的翻译版”直接导致他与普京在匈牙利布达佩斯的会晤暂时搁置。
一位欧洲官员点明了关键:“俄罗斯人要价太高,而特朗普也清楚,如果俄方不改变立场,双方在布达佩斯就无法达成协议。 ”
面对西方抛出的方案,普京在10月22日的公开回应中留下一个开放但强硬的口子。 他表示俄方对“任何严肃的和平倡议都持开放态度”,但紧接着强调“必须考虑俄罗斯在安全领域的合法利益”。
这直接指向了乌克兰不得加入北约这一核心诉求。 俄外长拉夫罗夫的态度则更为谨慎,他明确表示俄方不会放弃已实际控制的领土,并对后续谈判的具体形式和时间表提出质疑。
这与和平方案中“冻结战线但不法律承认俄主权”的模糊处理方式形成了直接冲突。 克里姆林宫此前甚至向白宫递交非正式文件,重申其立场:乌克兰必须割让整个顿巴斯地区以换取停火。
泽连斯基的处境尤为艰难。 他一方面在白宫与特朗普会谈后同意尝试以当前前线为基础进行谈判,另一方面在国内必须展现绝不屈服的姿态。
他重申“永远不会承认被占领土属于俄罗斯”,明确反对方案中“冻结领土现状”可能带来的“事实割让”风险。 与此同时,他的外交团队却在欧盟外长会议上紧急呼吁盟友“加快强化乌克兰防御能力”,希望在谈判前获得更多军事装备以提升筹码。
这种“愿意谈但不妥协”的姿态,透露出深深的矛盾与焦虑。 欧洲盟友的焦虑同样明显。 他们深知战争拖得越久,经济负担和地缘风险就越大。
英国国防大臣甚至警告称,欧洲正面临二战以来最大的冲突风险。 这也促使欧洲领导人迅速发表联合声明,支持立即停火并以当前接触线为谈判起点,同时强调将继续对俄罗斯施加制裁压力。
尽管高层外交僵持不下,一些具体事务仍在艰难推进。 例如,俄罗斯和乌克兰进行了规模较大的战俘交换,各自换回175名被俘人员。
这被视为建立信任的微小步骤。 然而,在更根本的停火问题上,分歧巨大。 俄罗斯拒绝西方支持的“全面30天停火”提议,只同意就保护“能源基础设施”等有限领域进行讨论。
美国试图推动的更广泛的和平进程,因此难以取得实质性突破。
欧洲的这份协议草案,某种程度上是一场精妙的权力平衡游戏。 它既不给俄罗斯法律上承认领土扩张的面子,又通过经济解冻的胡萝卜给普京一个可能的体面下场通道。
它把特朗普捧上高位,希望借此约束美国政策的反复无常。 然而,这场游戏中的每一方都显得小心翼翼,谁也不愿率先做出可能被对方视为软弱的实质性让步。
俄罗斯担心让步太多会失去颜面和战略缓冲;乌克兰则恐惧任何妥协都可能意味着主权永久受损。 核心的领土归属与安全架构问题,依然像一块巨石挡在和平道路中央。
这场谈判表面看似在向前推进,实则暗流涌动。 特朗普的施压能否奏效,普京是否会以“见好就收”的姿态接受现有方案,泽连斯基又如何在国内汹涌的民意与残酷的现实压力之间找到那个几乎不存在的平衡点,一切都还是未知数。
西方嘴上说着强硬的话,但内部早已渴望结束这场消耗战;俄罗斯尽管姿态强硬,其经济在制裁下的承受力也并非无限。 这场以和平为名的博弈,最终考验的是各方对代价的估算和承受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