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麦隆每年花660万美金搞垃圾处理,就靠烧和埋路边,笑死人了
你一说非洲,脑子里蹦出来的是不是大草原、狮子、部落跳舞?
可我在喀麦隆待过半年,最忘不掉的是路边那堆成山的垃圾。
臭味能飘半条街,苍蝇密得像黑云,孩子放学绕着走,大人捂着鼻子快步跑。
有人真被传染了霍乱,医院门口排了三天队。
政府每年砸660万美元治垃圾,听着挺多吧?
可你猜怎么着?96%的垃圾还是直接埋了或者烧了。
能回收的,不到4%。
我问过一个收废品的老头,他叫恩戈马,六十多了,天天在垃圾堆里翻。
他说:“我捡塑料瓶一天赚两美元,够买米。可政府从来不建回收站,也不教人分类。”
“他们来扫街,扫完第二天又堆满了。就像水龙头开着,你拿拖把擦地,有啥用?”
我觉得他说得对。
不是没技术,是没人想花时间等结果。
建个沼气发电站要两年,填埋场三天就能盖好。
老百姓看见路干净了,拍手叫好。
领导上电视露脸,明年还能连任。
谁管五年后地底下冒甲烷,地下水有毒?
政策写得挺好,说2035年减半填埋。
可谁真去落实?
办个垃圾处理许可证,跑八个部门,等八个月。
投资商来了,一看这流程,转身就走。
不是没钱,。
更搞笑的是,官员开会说“循环经济”,转头就在市政府后院挖了个新坑埋垃圾。
他们觉得:只要看不见,就等于解决了。
老百姓呢?
我妈在云南农村住了一辈子,她懂一件事:东西不能白扔。
一根骨头能熬汤,塑料袋能捆菜,破布能当抹布。
可现在城里人,喝完奶茶瓶子直接丢,纸箱压扁都不愿意。
不是他们坏,是没人教,也没人给方便的地方放。
我见过一个试点,社区设了三个分类桶,贴了图,还发了小奖励——换一袋盐。
三个月,一半人开始分了。
后来政府撤了补贴,桶就空了。
问题不在技术,不在钱。
在人心。
在习惯。
在谁都不想做那个吃力不讨好的人。
我想说,垃圾不是脏东西,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你家厨房剩饭能堆肥,喀麦隆的也能。
你手机旧电池能回收,他们的也能。
不是非洲不行,是没人真把它当回事。
别再指望外国捐几台机器,就能救一座城。
得从根上改。
先让每个小区有个分类点,发点小奖品,让人养成习惯。
再让学校教孩子,垃圾不是废物,是未来的电和肥。
政府别光想着选票,得敢为五年后的城市下注。
我知道这很难。
但我在喀麦隆见过一个小女孩,蹲在垃圾堆边,把铝罐一个个卖。
她说:“这些罐子能换铅笔。”
她没上过环保课。
但她比所有官员都懂。
真正的发展,从来不是修一条干净的路。
是让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扔的每一件东西,都在塑造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