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份新能源纯电已经占到62.9%,虽然人们担心续航问题但随着电池技术提升未来纯电将成为主流
10月份新能源纯电已经占到62.9%,虽然人们担心续航问题但随着电池技术提升未来纯电将成为主流
---
我刚翻了翻最新的销售数据,10月份纯电动车的比例已经达到62.9%,这个数字让我有点吃惊。坦白说,去年我还在犹豫,要不要等下一款电池更牛的新车上市,现在看,纯电的发展速度快得让我一拧眉头。
为什么会这样?我觉得主要还是技术的驱动。过去几年,电池容量上涨的速度挺快的。去年我看过一篇行业报道,平均电池包容量从2019年的50kWh左右,到了今年,大约在70-80kWh区间。
这意味着,续航里程已经不再是个大问题——对大部分人来说,500到600km的续航已经能满足大部分日常需求。甚至别的厂商的中高端车型,组合的还不止是续航,他们还加入了快充技术。记得有个修理工跟我说,一般的快充,30分钟,充到80%,车子续航又能多几百公里。没错,充得快,续航就更有弹性。
不过我自己还琢磨,这样的续航数字是不是水分多一些?毕竟,官方的续航里程常常忽略了真实使用场景中的能耗。比如我一个朋友,他开一辆纯电,小区附近的代步,可能跑个50km也要用掉battery的25%,这就是比起官方宣称的续航少了不少。
我也是这样想的(想过这个问题)——续航够用就行了。别总追求500、600,真到需要时,谁都知道,充电桩多了,实际用车时的焦虑就少了。我还挺好奇,未来电池容量还能提升到什么程度?是不是还能更便宜、更安全?
说到这里,有这么一个关键词:技术压缩成本。你看,电池成本从前几年每kWh这个指标,已经从amp的150美元左右,降到50美元甚至更低。这个过程就像买手机屏幕,从原先的高档材质用到成本大大降低,但效果还在提升。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一些品牌推出的车型,百公里电耗控制得比较好,比如说40-15kWh的电池,百公里只要13度电左右。这个比传统内燃机的油耗还要低,算下来燃油成本节省不少。而我个人猜测,这样的技术也难不倒未来的电池厂商。
有朋友还说:你看,纯电的保值率到底咋样?我觉得还得分车型,比如特斯拉、比亚迪这类的,二手市场还不错。你知道那种二手Tesla Model 3,卖得比同价位的燃油车好一些。这不是说保值率多高,而是电动车涨价、逐渐稀缺的趋势。
不过我得承认,纯电车的维修、售后和二手市场还存在问题。一个修理工跟我碎碎念:电池用久了,容量下降也是问题。跟手机一样,几年后电池容量就缩水。能不能像手机那样通过升级电池解决,倒是个值得期待的小点子。
但是,尽管技术在往前推进,续航还能不能继续快速提升?我脑袋里还没有一个明确答案。毕竟,电池容量再大,也得考虑车辆的成本和安全。材料难题,电池的能量密度、热管理,这些都是硬骨头。
有时候我也会自问:到底谁更喜欢纯电?本地年轻白领还是惯自驾的家庭?像我那个邻居,平时上下班都用公交,偶尔才开车去郊区,他就觉得,新能源纯电挺好,但远途续航还得改善。你有没有想过,纯电是不是就像智能手机一样,越来越普及,但它还能不能做到无限续航?
未来的续航提升,不只是电池的问题,还得看充电基础设施的完善。没错,充电桩越多、越快,续航长的需求就相对降低一点。只是我没想过,城市的充电桩密度,能不能在五年内翻倍?或者,谁会第一个找到,搞个超级快充技术,充15分钟就跑300km?那该多牛逼。
反正在我看来,纯电车要走到全民化,还得解决三个大问题:续航、成本、基础设施。这里面的三角关系真要搞明白,未来几年才能看到个清晰的蓝图。
这段时间,我还在琢磨,厂家到底在追求什么?是不是在拼命优化电池管理系统,还是在想办法降低电池成本?或者,纯电的安全性问题,能不能像燃油车那样已被整体解决?这些都还没十足把握。
也许,未来的纯电,真正的门槛,不光是续航或技术的提升,而是在用户心理。你说,要不要花好几万加装个备用电池,保障出远门的心理安全?我觉得,这样的心理预期,可能才是未来新能源发展的最大瓶颈。
(这段先按下不表)你觉得?我是不是真的把续航看得太重了?还是说,未来科技,让我想的这个太重也许已不重要?毕竟,距离普及,差一厘米,还是远了点。
那个问题留给你——你会为了长续航而多花点钱吗?还是觉得,够用就行,反正充电桩再多也不一定用得上?这算不算一种心态的变化呢……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