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盛娱乐介绍

硅谷程序员拒用AI,一周遭解雇,人类价值何在?

发布日期:2025-10-25 09:44    点击次数:126

最近,科技圈里一件不大不小的事儿,却像投入湖面的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让很多靠技术吃饭的人心里都咯噔了一下。

事情的起因是,在美国硅谷,有程序员因为拒绝深度使用一款名叫Cursor的人工智能编程工具,结果被老板在一周之内就给辞退了。

这件事迅速发酵,大家讨论的已经不只是一个程序员的饭碗问题,而是一个更深层次的焦虑:当人工智能越来越能干,我们这些辛辛苦苦学了十几年、干了小半辈子的专业人士,价值到底还剩多少?

这起风波的核心,发生在一个叫Mixus的初创公司。

这家公司老板是个十足的AI拥护者,他认为人工智能就是未来,公司的程序员必须全面拥抱,把AI当成自己的主力武器来用。

他要求员工们重度使用Cursor这款AI工具,不只是让它帮忙写一两行代码,而是要把它深度融合到整个开发流程里去。

可他手下有两位资深软件工程师不干了,他们觉得,自己凭着多年的经验和技术积累,写出来的代码质量高、逻辑清晰,比AI自动生成的那些要靠谱得多。

他们承认AI能提高点效率,但要让他们完全依赖一个机器,放弃自己作为专业人士的判断和手艺,他们从情感上和专业上都接受不了。

这就好比一个经验丰富的大厨,你非要让他扔掉炒勺,完全按照一个自动化炒菜机预设的程序来做菜,他心里那坎儿过不去。

老板和员工的观念冲突,最终以老板的强硬态度收场,他认为这是工程师们不愿接受新事物的“自负”,于是干脆利落地把这两位“不听话”的员工给解雇了。

这件事之所以引起这么大的反响,是因为它不是个例,而是整个行业正在发生剧烈变化的缩影。

在另一家金融科技公司Ramp,高层为了鼓励员工用AI,甚至搞起了内部竞赛。

结果,年轻的实习生们倒是用得不亦乐乎,交上来的代码表面上看起来没什么问题,也能运行。

可负责审核的资深经理们一看,头都大了。

这些AI生成的代码,内部结构一团糟,逻辑跳跃,缺乏注释,就像一个外表华丽但内部管线乱拉的房子,现在能住,但未来一旦出了问题,维修起来就是一场噩梦。

更有一个活生生的教训,一家机器人公司曾雇佣一位大学生,这位学生几乎完全依赖AI写代码,他离职后,接手的团队发现自己面对的是一个完全无法理解的“代码黑箱”,最后花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才把这些代码的逻辑给捋顺。

公司的负责人事后感慨,当初为了省钱和追求效率,结果付出了更高昂的代价。

这些一线工程师和经理们的担忧,其实非常实际。

他们不是在抵制技术进步,而是在捍卫一种专业标准和长远责任。

一个好的程序,不仅要能运行,还要易于维护、易于扩展、逻辑严谨,这些都需要人类深思熟虑的架构设计和清晰的思路。

而目前的人工智能,虽然能快速生成代码片段,但在整体架构和深层逻辑上,还远远达不到资深人类工程师的水平。

它们生成的代码,很多时候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一旦出现复杂问题,排查起来极其困难。

然而,站在公司老板和投资人的角度,他们的想法也很好理解。

现在科技巨头们,比如微软、谷歌,都在疯狂地向人工智能领域砸钱,竞争已经白热化。

OpenAI的首席执行官山姆·奥特曼甚至放出话来,预测未来几年AI将能编写90%的新代码。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效率就是生命线。

一个工具能把代码编写效率提升20%到50%,就意味着能更快地推出产品、抢占市场。

因此,从上到下的压力,都迫使公司必须拥抱AI,谁不拥抱,谁就可能在下一轮竞争中掉队。

至于那些被裁掉的员工,比如之前在微软工作了十年、33岁就被裁员至今找不到工作的技术经理伊恩·卡特,他们成了这场技术变革中被“优化”掉的成本。

更有意思的是奥特曼提出的一个观点,他试图从哲学层面来安抚大家的焦虑。

他打了个比方:如果你告诉一个半个世纪前的农民,未来有一种叫互联网的东西,能创造出十亿个我们今天这样的工作岗位,他肯定不信,甚至会觉得我们今天在办公室里敲电脑、做表格是在“玩”,不是“真正的工作”。

同样,我们今天也无法想象五十年后AI会创造出什么样的新工作。

奥特曼的核心思想是,如果你的工作能被AI轻易取代,那它本身就不是“真正的工作”,别太担心,人类总会找到新的、更有价值的事情去做。

这个说法听起来很有远见,但对于那些正面临失业、需要还房贷养家的人来说,显得有些遥远和不接地气。

高盛公司的报告预测,生成式AI可能会影响全球多达3亿个全职工作岗位,这个庞大的数字背后,是无数个体的具体生活。

把目光转回我们国内,情况又有所不同。

中国的互联网和科技行业以“卷”著称,竞争的激烈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相比于硅谷工程师那种对于“手艺”的执着和公开的抗争,国内的程序员们可能表现得更为务实和迅速。

在这里,效率的压力更大,能提升工作效率的工具,大家会以最快的速度去学习和应用。

与其说是“起义”,不如说是一场“军备竞赛”,谁能更快地掌握和利用好AI工具,谁就能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所以我们看到,国内的各大公司,像百度、阿里等,都在积极推出自己的大模型工具,而广大程序员们也在主动学习如何使用这些工具来辅助自己,他们或许也在私下调侃自己成了“AI的喂料师”,但行动上却不敢有丝毫怠慢。

这背后,既有对新技术的拥抱,也有一种“再不学就来不及了”的深刻焦虑。

说到底,这场由AI引发的“代码战争”,已经远远超出了技术本身。

它触及了一个核心问题:在机器越来越智能的时代,我们人类的价值到底体现在哪里?

是体现在那些重复性的、可以被量化的技能上,还是体现在那些更难以捉摸的创造力、同理心、批判性思维和责任感上?

那些被解雇的程序员,他们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对自己多年来建立的专业认同感的冲击。

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标准答案。

它提醒我们每一个人,在享受AI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必须开始思考,如何提升自己作为“人”的不可替代性,如何在未来的浪潮中,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上一篇:自行车检测
下一篇:武网战报:4强已出其2,萨巴伦卡横扫莱巴,佩古拉送蛋重返第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