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心却留疑问。省里批复保护规划到2035年
你会不会觉得,把老地方“立个规矩”是把回忆变成一道冷冰冰的条文?别急,这次浙江的动作告诉你,规矩也能有温度——省里一锤定音,批复了一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街区的保护规划,时间都对到2035年,有的从2021年排到2035年,也有从2023年开始的项目。简单说,就是把这些“老地方”从风吹雨打的无序状态,拉进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轨道里。
走一圈画面就知道为什么着急:富春江畔的龙门古镇,连廊屋舍、长街曲巷,明清祠堂、古塔牌楼像老邻居守着日子;蕺山街区,青石板路边有潺潺小河,戒珠寺、题扇桥、蔡元培故居把书卷气和名人故事堆在一起;石门槛那不足百米的青石巷,两侧矮墙黑瓦、古井像一本翻旧了的族谱;余姚浪墅桥村的清代院落拼出浙东乡村的生活样貌;箬岙村则把山、村、溪、塘、海连成一幅完整的乡野画。读这些地方,不是看风景,而是闻到石缝里的潮气、摸到年轮的温度。
这次批复不只是“美景榜单”,还有几条硬规定:经依法批准的保护规划就是保护和管理的依据,规划范围内的建设必须服从;把保护规划纳入国土空间规划,挂牌、测绘、建档,给历史建筑发张“身份证”;擅自改规划不行,必须按法定程序报批。官方的话像一道护城河,把文化遗产的经营、修缮、利用都圈进规则里。一个长期关注民生的博主直言:这是把“老地方”放进法治轨道、把文化记忆锁进未来——既有情怀,也有章法。
现实里总有拷问:保护和发展怎么握手?商业化会不会把生活变成表演?钱从哪儿来,村民怎么受益,年轻人会不会留下来?一位村民笑着说:“修起来要有面子,也要有里子。”基层文物保护人员也坦言,需要加快挂牌测绘建档,并依法、合理、适度地利用历史文化遗存,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一起考虑清楚。换句话说,规划只是起点,真正的考验在长期治理与多方参与中。
▶三点值得盯紧
制度衔接:把保护规划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可避免新建与保护打架,审批、资金对接也更顺溜。
社区参与:要让村民当主角而不是观众,只有他们参与,保护才扎实、生活才能持续。
适度利用:把旅游红利转化为修缮、教育和公共服务,别只搞“旺季热闹、淡季荒凉”的循环。
那句话形象又实在:文化保护像修一座老屋,既要补好屋顶防止漏雨,也别把老梁换成玻璃钢——要修得有感情、有技艺,还要有钱有法。浙江这波批复给了路线图,但路怎么走、谁来修、修成什么样,仍需地方、专家和居民反复商量、共同实践。
把老地方放进法治轨道,确实是给历史一个相对安全的未来。但说到“保护”与“活化”,你更在乎那份原汁原味的情怀,还是更看重能维持日常生活的可持续性?哪一种,才能让古镇老巷既有记忆,又有生活?你的想法,值得被听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