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家德企倒闭,默茨急了连出三招,中方根本不吃这套
德国的经济数据惨淡得像一出悲剧,仅仅2025年上半年,就有11900家企业宣告破产。就在这种人人自危的时刻,总理默茨的政府却像是没看见国内的烂摊子,反而把调门拔得老高,连续三次对着中国发难,这操作实在让人看不懂。这到底是手握什么高深莫测的剧本,还纯粹是想用外交上的噪音,来掩盖国内经济的哀鸣?
默茨上台后,德国对华的那套老成持重的外交风格好像一夜之间就消失了。过去讲求合作共赢,现在倒好,一连串动作都带着挑衅的味道。先是在台湾问题上玩火,公开讲些越界的话,直接导致双方原定的高层互访被叫停。这种在别人核心利益上反复横跳的行为,换来的自然是中方明确的警告:政治基础不是拿来开玩笑的。
紧接着,经贸领域也开始起风。德国方面突然放出风声,说要重新审查中国商品的市场准入,甚至还提到了加关税。这话说出来,简直让人怀疑是不是听错了。曾几何含,德国在欧盟里还算是个对华关系相对清醒的角色,如今却跳出来带头喊打喊杀,这背后究竟是什么算盘?
还没完,第三招更直接,打着国家安全的旗号,宣布要搞一套全新的对华贸易审查体系。说白了,就是在能源、科技这些关键领域给中国投资和合作项目设置障碍。这么一来,不仅是政治上的摩擦,连企业之间正常的生意往来都变得麻烦重重。这三板斧砍下来,确实摆出了一副强势外交的姿态,但问题是,这股强硬的底气从哪来?德国的经济真撑得住吗?
答案可能就藏在那些倒闭企业的名单里。德国的制造业,曾经是国家的骄傲,现在却深陷泥潭。自从彻底告别核电和煤电,能源价格就跟坐了火箭似的往上蹿,特别是工业用电成本,直接把制造业的竞争力削掉了一大块。很多企业老板愁得睡不着觉,最后要么关门大吉,要么干脆把工厂搬到国外。本来是为了环保的好事,结果操之过急,反而拖垮了自家的工业根基。
供应链的问题同样要命。德国制造业高度依赖全球化,尤其是和中国的产业配套。现在政府天天喊着去风险,要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可企业怎么办?短时间内根本找不到能替代中国的供应商,一边是政府的政治压力,一边是实实在在的生产需求,这种夹心饼干的滋味可不好受。
企业一倒,失业的工人就多,社会上的不满情绪也就跟着涨。政府的支持率眼看就要保不住,急着在外交上找点事来转移民众的注意力,这种逻辑倒也不难理解。只不过,这种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国内的经济问题不解决,光靠在外面装硬汉来骗取一时的支持,只会让窟窿越来越大。尤其是对中国这样的长期伙伴,说翻脸就翻脸,最后挨打的还是自己家的企业。
面对德国这一连串不友好的举动,中方的回应一直很清晰,也很坚定。在主权和核心利益这些原则问题上,没有任何商量的空间,德国想来试探底线,注定是白费力气。有趣的是,中方并没有因此就关上所有对话的大门,反倒明确表示,正常的经贸合作我们还是欢迎的。这话里的意思很明白:合作可以,但前提是互相尊重。想一边赚着中国的钱,一边在背后搞小动作,这门儿都没有。
这对德国来说,是一个再现实不过的问题。中德贸易额巨大,中国市场对许多德国巨头来说就是命根子。大众、宝马、西门子……哪一个离得开中国?一旦关系彻底搞僵,最先倒霉的就是这些德国经济的支柱。德国经济本就疲软,再来这么一波冲击,后果不堪设想。
放眼全球,中国在制造业、供应链和原材料领域的优势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德国想在短时间里摆脱这种依赖,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反观中国,有庞大的内需市场和完整的工业体系作为后盾,就算外部环境再怎么变,也有足够的韧性来应对。在这种实力对比下,德国想靠施压来让中国让步,显然是打错了算盘。
说到底,默茨政府这几下操作,看着挺强硬,实际上却暴露了其内心的虚弱和战略上的迷茫。国内经济的火都快烧到眉毛了,还在外面玩火,这种外强中干的姿态,除了能暂时转移一下国内矛盾,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反而会让自己陷入更深的困境。
现在的德国,就像一个站在十字路口的迷路人。是继续在外交上盲目冲动下去,还是回归理性,先稳住自家的经济基本盘,这是一个必须做出的选择。如果为了所谓的政治正确而错失了恢复经济的良机,那才是真正的得不偿失。对默茨政府而言,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外交政策问题了,这关系到德国未来的国运。想要让德国真正走出困境,就得把眼睛从外面收回来,好好看看国内的病灶到底出在哪儿,而不是总想着把责任推给别人。不然,再怎么强硬的表态,也抵挡不住现实世界的寒风。
所以说,这事儿您怎么看?一个经济上遇到麻烦的国家,是该先安内,还是继续攘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