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夫多妻的小国:2岁定亲,9岁就完婚,儿子甚至能娶母为妻
一夫多妻的小国:2岁定亲,9岁就完婚,儿子甚至能娶母为妻
说到世界上的那些稀奇古怪的风俗,光是“一夫多妻”还真不算什么新鲜事,可有些地方玩得更花。像喀麦隆这种国家,订婚这事儿根本没等孩子明白点啥意思,就早早安排上了。两岁的年纪,不会写字不会数数,却要面对“人生大事”;九岁的时候,有的孩子还在和小伙伴抢糖吃,这边已经穿上结婚礼服成了新郎或者新娘。
别的一夫多妻制国家,好歹设个限额,比如三四个老婆就差不多得了。在喀麦隆这地界,只要养得起,没有人管你到底想娶多少。有人干脆直接冲到三位数——娶了一百个老婆。这数字听着都头皮发麻,更离谱的是,在这里老婆还能继承,不怕家里乱才怪。有丈夫去世后,他的遗孀可以顺理成章地变成自己儿子的媳妇,也能嫁给丈夫的兄弟。一句话概括,那就是妈妈也许摇身一变成为自家儿子的合法配偶,小叔和嫂子凑对也没人觉得稀罕。这画风,说混乱一点不过分。
聊起这个话题,本以为看过不少故事见识够宽广,再遇到非洲中西部的这个“神仙操作”,还是忍不住咋舌。非洲那片土地,每次总能整出些让人大跌眼镜的新鲜玩法。偏偏人口不到3000万、只有47万平方公里面积的小国,一下塞进200多个民族,各种各样传统交错碰撞,让风俗越发五花八门。
其实在这里,并不是所有人都遵循同一种模式。一部分家庭走一夫一妻路线,但更多时候大家更愿意把选择权握在女方手里。结婚证分两种,一张是一夫一妻,一张则是一夫多妻。如果男人打定主意只爱一个女人,还真需要勇气,因为选错证书,以后再有心思另找对象可就违法了。不过,大多数情况都是女方拍板,如果她不同意跟别人分享老公,那事情基本没戏。所以说,看起来是男尊女卑,其实女性的话语权并没有完全被剥夺掉。
有趣的是,多老婆家庭里的生活节奏相当讲究排班表,“翻牌子”的桥段活生生搬到了现实日常里。不仅每位太太拥有独立住所,相互之间井水不犯河水,还有专门轮流陪伴老公的时间表。据说年轻漂亮那几个,自然机会更多一些,这规矩摆出来谁心里都有杆秤。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样安排,把鸡飞狗跳降到了最低,但从外人的视角看来,总感觉宫斗剧随时可能开演。
法律规定男子十八、女子十五才能正式结婚,可实际呢?农村地区经常出现女孩刚满两岁就被许配出去,到九岁拉来拜堂入洞房。这速度,比赶集卖菜还利索。而且求婚方式也是别具特色,用不上钻戒烛光晚餐,全靠棕榈酒葫芦撑场面。当男孩喜欢某姑娘,会带着父母拎上一壶棕榈酒站在人家门口高喊名字:“我要向某某姑娘父母借葫芦喝水!”这样的喊法谁听见都懂什么意思,无论接受与否,都必须礼貌招呼进屋,然后开始仪式流程——先敬长辈,再自己抿口最后递给男孩,对方咽下一口,这桩亲事便算稳妥落地。但如果内心拒绝,照样喝,不过临走之前悄悄塞回酒钱,这表示婉拒,也挺含蓄。
等谈妥订亲之后,就是准备彩礼环节。有意思的是这些东西五花八门,从现金到油盐锄头、各种禽类全包,而且少不了几坛特产棕榈酒。“物资补贴+精神鼓励”,俨然一次大型集体采购现场感十足。而举办典礼一般搞两场,新郎家的夜宴、新房中的仪式,两次喜庆连轴转。不管哪一家操办,都由婆家的女性负责迎接新人,还特别流行送红包图吉利之意。在最关键的新房环节,新娘若是处女,新郎公公格外开心,要请自己的闺女帮忙往新媳妇身上抹满油,据说这是最高级祝福象征纯洁无瑕。从此以后直到恩坦姆布图(集市日),这一层油才洗净,而夫妻二人是否满意联姻,则用一道叫做“福福”的玉米糕测验——吃下说明愿意继续,不吃代表散伙彩礼原路退回,也是够爽快直截了当。
但凡提及继承制,很难找到比这里操作更大胆又现实主义的方法。本质上就是防止寡妇或嫂子改嫁,把财产带跑,所以干脆内部消化解决问题。在巴福特小镇,有酋长竟然坐拥近百名女人,其中72位曾经属于他爹,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实际上都是自己的继母转正来的。这种现象虽然大规模强迫的不多,但涉及王族贵胄例外,他们死后不仅爵位财富全归下一代,就连前任们也悉数划归账下,于是乎妈变媳妇成为正常流程,人情冷暖瞬间失重感爆棚。
各路习惯杂糅共存,即使政府出台年龄底线依旧形同虚设,该怎么来还是怎么来。有的人只认部落规矩,有的人乐于挑战极限;对于外界来说很难理解他们为何如此执念于这些规则。但换个角度想想,一个社会几十年乃至几百年的惯性传下来,要彻底推翻确实没那么简单。有条件者拼命扩充家庭版图,不问理由;穷苦村庄反而坚守祖训,看似矛盾却真实存在眼前。有笑料、有争议、有无法厘清背后的逻辑,总之一切尽收其中,没有最离谱只有更突破天际线的一幕幕每天发生着。如果只是旁观,大概只能叹一句:生活果然比电视剧精彩千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