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见前清司令:你不像沙场将军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北京隆重召开。在会议间隙,周总理目光扫过,一眼便认出了那位熟悉的身影,他面带微笑,迅速上前,热情地与之打招呼:“载老,您好!”
随后,周总理便将这位长者引荐给了身边的毛主席。尽管二人素未谋面,毛主席却早已听闻了他的事迹,于是他热情地与他握手,面带笑容地说:“久闻大名,久闻大名!”
载涛
这位长者身份显赫,曾身为晚清时期军咨大臣,亦曾执掌禁卫军司令之职,无疑是晚清政坛上的关键人物。此人正是爱新觉罗·载涛,乃清宣统帝溥仪的亲皇叔。
新中国成立之际,毛主席委以重任,任命其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部马政局顾问。此次,载涛以满族代表的身份,出席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毛主席素来善于戏谑,于是轻声打趣道:你长得不像大将军!纵然玩笑之言仍在耳边,毛主席却对载涛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与他进行了长时间的亲切交谈。
究竟载涛做了何事,以至于毛主席和周总理对他这位封建王朝的皇室成员如此器重呢?
周恩来接见载涛
初次会面
1954年9月19日,满族代表载涛出席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首次会议。
会议间隙,载涛与周总理不期而遇。周总理健步上前,热情地向他致以问候。载涛感到十分荣幸,急忙紧握周总理的手,两人简单地寒暄了几句。
随即,周总理向身边的毛主席引见:“此乃载涛,系溥仪之叔父,昔日曾担任禁卫军司令一职。”
载涛凝视着眼前那巍峨挺拔的毛主席,心中激动得几乎无法言表。毛主席面露开朗的笑容,亲切地与载涛握手。
毛主席与载涛
尽管未曾谋面,毛主席却屡次听闻载涛的事迹,对他那深厚的爱国情怀深表赞许。面对风度翩翩的载涛,毛主席不禁幽默地调侃道:
“你的举止,不似久经沙场的雄壮大将军,更似温文尔雅的文人墨客。”
载涛未曾亲身经历沙场,平素他却对京戏情有独钟,技艺亦颇精湛。故而,仅凭外观,他宛如一位举止儒雅的长者,与战场上浴血奋战、威风凛凛的将军形象,相去甚远。
在毛主席的这一风趣调侃之后,载涛的紧张情绪也随之消散,他露出了略显尴尬的笑容。毛主席随即以亲切的口吻继续询问:“你与溥仪相识吗?”
溥仪
载涛顿时紧张不已,毕竟溥仪曾是战犯,他急忙开口进行解释。
“自溥仪犯错,我们便断了联系。”
目睹他这般紧张的神情,毛主席温和地拍了拍他的肩膀,轻声安慰道:
“听闻溥仪学业有成,不妨前去一观如何?”
不久后,大会落幕,工作人员便找到了载涛,向他传达了毛主席所赋予的“使命”:见多年未见的侄子。
1956年3月10日,载涛携全家人抵达抚顺战犯管理所,探望溥仪。久别重逢,溥仪未曾料到自己与昔日反目的七叔竟会前来探望,不禁在原地驻足,神情惊讶。
紧接着,反应迅速的溥仪匆匆上前,将载涛紧紧拥入怀中,泪水夺眶而出,声声悲鸣。
载涛在安抚溥仪的同时,娓娓道来毛主席、周总理对他的深切厚待,并敦促溥仪积极进行自我改造,以期早日与亲人重聚。
此刻,他们之间已消弭了君臣的界限,得以如同寻常的叔侄一般,畅谈心事。在载涛的激励与开导下,溥仪踊跃投身改造,荣登首批特赦名单。
毛主席不仅对载涛在政治上给予深切关怀,更在生活中频繁伸出援手,予以细致关照。
某日,正在会议室中主持会议的载涛,忽接家中来电,告知屋内一角意外发生坍塌。
同志问,载涛苦笑。“房子塌了,哪有钱修?”
载涛在建国之后,得益于国家的补助与个人工资,其收入水平尚属可观的范畴。他之所以无力修建房屋,乃是因为他频繁购置国家建设公债,且始终如一地将每月工资的绝大部分慷慨捐赠给国家。
鉴于一家人的生活开销,载涛的储蓄所剩无几,自然无力建造房屋。听闻此事,毛主席随即从个人稿酬中拨出2000万元旧币,吩咐章士钊先生将这笔款项转交给载涛。
章士钊
颤抖着接过那笔钱,载涛眼中瞬间涌出了感动的泪水。送别了章士钊之后,他的内心久久未能平静,便立即挥毫泼墨,向毛主席寄去了一封充满深情的感谢信。
作为清朝末年的禁卫军统领,载涛在新中国得以享受特殊礼遇,一方面得益于他在识别马匹方面的卓越才能,对我军军事事务的贡献尤为显著。
另一个关键因素在于:他亲历了封建王朝的崩塌,内心深处对党的革命精神深表认同,对这份得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倍加珍视。
他乃是一位在国家面临危难之时,顿悟真谛的爱国志士。
载涛
少年亲王纵马驰骋
公元1887年,爱新觉罗·载涛降临于京城,乃清朝光绪帝之亲弟。
“爱新觉罗”这一姓氏,在满清王朝依旧辉煌的时代,便注定了他自幼便能享有他人终其一生亦难以企及的显赫富贵。
载涛年仅三岁之际,便荣膺镇国将军之职,继而又被封为“辅国公”。对于一个尚且蹒跚学步的幼童而言,肩负起辅佐国家的重任,实乃一种莫大的讽刺。
尽管出身于皇家血脉,载涛却与那些沉溺于声色犬马、终日只知道吃喝玩乐的八旗子弟截然不同。
自幼年起,他便对马术与射箭倾注了浓厚的兴趣,且具备非凡的洞察力,敏锐地意识到:看似繁荣昌盛的大清帝国,实则已如大厦之将倾,岌岌可危。
他身为皇亲国戚,却是寥寥无几的清醒分子,积极吸纳外来先进的思维观念。为更有效地协助皇帝,载涛于1910年远赴欧美各国进行考察,并在法国索米骑兵学校专修骑兵战术。
载涛,曾深受欧美文化熏陶,归国后迅即跻身皇室显赫的“军事英才”行列,年仅24岁便荣任军咨大臣与禁卫军训练大臣。他执掌着清王朝赖以安定的禁卫军,达到了清朝官场所能企及的最高峰。
然而,载涛身为军咨大臣,名头虽响,实则空有其位。自他上任直至清王朝覆灭,未曾领兵征战一场。此外,载涛缺乏“辅国公”应有的气度与胆识,性格懦弱,畏首畏尾。
载涛
辛亥革命一经爆发,各地纷纷响应,纷纷宣布独立,革命军如破竹之势,一路挺进,直指北京。
掌权的隆裕太后与满清贵族们陷入极度的惊慌之中,隆裕太后当机立断,想起了掌握禁卫军大权的载涛。
无人知晓,载涛竟缺乏率军出征的胆识,慌乱间,他慌忙屈膝跪倒在地。
“此奴才虽曾操练兵法,却未曾亲身经历战阵,实难洞悉其中真谛。”
怯懦的载涛,为免亲身率军征战,遂向朝廷呈递奏章,主动放弃了自己的军权,将禁卫军的指挥权轻易地交托给了自己的“心腹”袁世凯。
隆裕太后
一旦掌握禁卫军,袁世凯随即转手施压,迫使年幼的宣统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从而宣告了清朝的终结。
清朝的统治已经终结,作为皇室成员的载涛,随之也丧失了往日的尊荣与待遇。然而,载涛与众多皇族亲贵一般,均不甘心自身“特权”的丧失,暗中密谋策划了一场复辟的阴谋。
1917年,北洋军阀张勋与康有为等人士携手,拥立溥仪复辟帝位,进而引发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兵变。载涛在此次兵变中,接任了禁卫军司令之职。然而,这场看似声势浩大的复辟运动,不过短短12日便遭遇了挫败。
帝国复辟之梦破灭后,载涛深受重创,自此淡泊名利,不再萌生争权夺利的念头。他的内心深处,逐渐洞悉了历史潮流的不可抗拒,往昔的权利与荣耀,现已如同转瞬即逝的烟云,永远消散于无形。
尽管清朝已然覆灭,但其余韵犹存,因此那些遗留下来的满清贵族自然成为了北洋军阀们竞相争取的焦点。
在这群贵族之中,载涛以其深厚的威望和曾经掌握的重兵,无疑是当之无愧的最佳人选。然而,也因此,他屡次成为了他人利用的工具。
载涛渐渐领悟到自身之价值,自是以后,便不再涉足军阀之间的纷争。
1924年,北洋军阀中的奉系首领张作霖重返京城,再度邀请载涛出山,共襄盛举。张作霖出身草莽,听闻载涛骑术高超,遂有意与其一较高下。
昔日皇室之尊,使得载涛对张作霖毫不客气,于赛马场上更是将其远远抛诸身后。
张作霖
面对他人那恨铁不成钢式的“点拨”,载涛仅是微微一笑,便婉拒了张作霖的笼络之请。
尽管载涛已不再拥有昔日的荣光,然而得益于北洋政府所赐的“清室优待条例”,他并未陷入困顿。他不再涉足政事,终日沉浸于养花赏鸟、垂钓驰骋的乐趣之中,生活过得颇为惬意。
然而,随着军阀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逐出京城,满清贵族们的经济来源亦随之枯竭。
家中人口众多,亟待温饱,不久便将历年积蓄悉数耗尽。无奈之下,载涛只得将那座气派的贝勒府出售给了辅仁大学。
然而,此举仅能缓解一时之困。缺乏生存技能的载涛,不久便陷入了极度拮据的困境。
实则,载涛并非未曾拥有翻盘的契机,但每一次这样的机会,他都选择断然拒绝。
爱国主义者
1932年,日本侵略者扶植溥仪,从而在东北地区建立了傀儡政权——伪满洲国。企图通过这种傀儡政权逐步侵蚀我国的主权,奴役我国的人民。
自溥仪登上伪满洲国的“皇帝”宝座,众多满清贵族竞相投效,重拾昔日的“贵族生活”。
伪满建国诏书
溥仪对这位七叔充满了深切思念,特地修书一封,委托他人转达心意,诚挚邀请载涛莅临伪满洲国,担任显赫要职。
面对着丰厚的官位和优渥的俸禄,载涛却展现出了坚定不移的意志。“我不去当亡国奴!”且力劝溥仪迷途知返,切勿沦为日本人手中的工具。
这令溥仪深感愤怒,遂致信斥责载涛“目中无人”,自此,叔侄之间的裂痕愈发深重。
在那时,众多满清贵族与旧臣因地位与财富的丧失而心生怨怼。狡诈的日军便巧妙地利用了他们的这种心态,将这些人中的遗老们拉拢至自己的阵营,协助其侵略行径。其中,头号间谍土肥原贤二曾多次亲自拜访载涛。
土肥原贤二
然而,载涛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坚决不做卖国贼,每一次都断然予以拒绝。土肥原贤二面露愤色,怒不可遏地拔出手枪,将枪口紧贴载涛的额头,企图借助恐吓之力,迫使对方屈服。
在土肥原贤二的眼中,载涛在清朝覆灭之际轻易放弃兵权,显得软弱怯懦。基于此,土肥原贤二心生一计,意图对载涛进行恐吓。
出人意料的是,载涛竟一反常态,语气坚决地喝道:“动手吧!”
他性格虽略显胆怯,但在关乎大义的原则问题上,他始终坚守己见。强烈的爱国情感支撑着他,即使面对生死考验,亦无所畏惧。土肥原贤二虽心存杀意,却也深知这位满清遗老的身份分量,最终只能收起手枪,带着一丝不甘离开。
王揖唐
临近日本投降之际,华北伪政权政务委员长王揖唐特地拜访了载涛,恳请他能够再度出山,接替自己的职位。
载涛闻言,内心不禁冷嘲,日本人的末日将至,如今还妄图将我作为替罪羊?
载涛不再与他多费唇舌,微微一揖,语带戏谑地言道:
“我坐不了小汽车,别让我试。”
话音刚落,他迈开大步走向门外,跨上自家的自行车,悠然自得地驶回了住处。
目睹日寇对侵略国家的暴行,载涛宁愿忍受饥饿的煎熬,亦不愿为他们效命。他历经重重磨难,艰难求生,直至新中国成立,载涛的人生才迎来了新的希望之光。
在一个20世纪40年代的清晨,载涛夫妇骑自行车悠哉地驶至北京德胜门外的小市集。
夫妇俩各自肩负着装满旧衣物的包裹,今日是他们首次外出摆摊的日子。
他缓缓打开包裹,将其中陈旧的衣物整理得井然有序,随即开口大声叫卖。然而,身边的妻子似乎难以启齿,不禁小声抱怨道:皇族怎可卖废品?
德胜门
载涛正色斥责道:
“我们诚实经营,出售自产商品,有何羞愧之处?”
听闻丈夫的言辞,妻子亦卸下了心中的重担,随后便与丈夫一同高声呼喊起来。
随着时间的缓缓流逝,德胜门的人流渐渐密集,越来越多的人被那两人的叫卖声所吸引,纷纷驻足围观。
目睹那对摆摊的男女,众多见惯世面的行人不禁露出几分惊讶的神色。这不正是曾显赫一时的贝勒爷,爱新觉罗·载涛吗?
载涛对那些目光毫不在意。
周恩来
新中国成立之际,周总理了解到载涛所面临的困境,遂将此事及时报告给了毛主席。毛主席对载涛的爱国情操深表赞许,遂即颁发救助金,使得载涛一家的生活条件得以显著改善。
鉴于载涛在政治立场上的坚定与纯洁,街道派出所所长特意邀请他加入社区工作。载涛对这份来之不易的职务极为珍视,毫不犹豫地摒弃了过往的身份,全心全意地投身于这项事业。
人们不再以“七爷”、“贝勒爷”这样的尊称来称呼他,而是用充满亲昵的“老载”来唤他,这份转变让载涛心中涌起深深的感动。这标志着他已真正与民众融为一体,赢得了他们的广泛接纳,这正是他长久以来的夙愿。
1950年6月,李济深,一位曾担任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的杰出人士,向周恩来总理推荐了载涛,热切期望他能受邀出席全国政协会议。考虑到载涛先生卓越的爱国精神及其在社会上的广泛影响力,周总理毫不犹豫地采纳了这一建议。
李济深
不久之后,载涛便荣幸受邀出席了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的第二次会议。周总理在见到载涛之际,便热情地与他握手,关切地询问起他的近况。
载涛激动至极,竟语塞难言。周总理那温和而友善的举止,让他心中涌起一阵受宠若惊的感动。
当周总理诚挚邀请载涛为国家建设献计献策之际,载涛不禁陷入了沉思。他自离开政治舞台已有近三十载,从未想过自己还能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出有何等宝贵的策略。
李济深微笑着提醒他。
“运用你的专长,既然你对马匹了如指掌,不妨就就军马议题提出一些建议吧!”
载涛的委任状
载涛一生中对马情有独钟,对马的知识更是了如指掌,堪称行家里手。因此,他毫不犹豫地拍胸脯应承了下来。
凭借对马匹的深刻洞察,载涛迅速完成了《拟请改良马种,以利军用》的提案,并郑重地呈递给了上级。
该提案最初由周总理亲自审阅,继而转至毛主席案头,亦获二位领导人的高度赞许。毛主席遂即作出决定,任命载涛为解放军炮兵司令部马政局顾问,旨在充分施展其专长。
接过委任状的那一刻,载涛的眼眶不禁湿润。毛主席和周总理并未将他视为昔日军阀眼中的“金丝雀”,任其闲置,而是赋予了他施展才华、贡献力量的舞台。
他内心深处立下誓愿,誓要以报答毛主席、周总理对他的深恩厚谊,将全部精力奉献于我国军马事业的发展。
即便年届六十,载涛依旧怀揣着满腔的工作热情,全情投入于日常工作之中。
经他改良后的军马,迅速找到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在抗美援朝的烽火中,它们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载涛私下多次感叹。
“解放之初,我曾有意遁入山林。然而,毛主席与周总理却以礼相待,不弃老朽,使我得以在政治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特长得以施展,生活亦得到了妥善的保障。”
纵然未曾亲见毛主席的身影,心中却早已默默许下愿望,誓要在有生之年,必定要回馈毛主席的提携之恩。
不久,载涛终于迎来了与毛主席相会的宝贵时刻。随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二次会议的召开,他以政协委员的身份出席了会议,紧接着便上演了文中所述的那一幕会面。
1970年9月2日,载涛在北京走完了他83年的辉煌人生。鉴于他生前对国家的卓越贡献,周总理亲自批示,将他的骨灰安放于八宝山革命公墓,与众多共和国的杰出先驱们一同长眠。
尽管载涛在年轻时显得柔弱而胆怯,然而在大是大非面前,他展现出了坚定不移的立场,“身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崇高民族气节,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由衷敬佩。
面对这位历经新旧时代变迁的见证者,以及在敌人威胁利诱面前仍坚守爱国信念的英雄,您们有何感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