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为何立又瘸又平庸的咸丰,不立出色的老六?
大家都清楚,道光皇帝离世后,他的四儿子奕詝继承了皇位,被称为咸丰皇帝。
古书里记载,当咸丰皇帝还是个小王爷时,有一次骑马不小心摔了下来,摔伤了大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伤股”。尽管后来请了医生治疗,但伤势一直没能完全恢复。
因此,他留下了一个终身的残疾,这使得他的行动变得很不方便。
咸丰小的时候得过天花,脸上留下了疤痕。简单来说,咸丰就是脸上有些斑点,走路也不太方便。
说起来,道光皇帝的第六个儿子,咸丰的弟弟,但不是同一个母亲所生的恭亲王奕?, 光看外表,真是英俊潇洒。
在清朝那个时代,有一位叫何刚德的文人,他写了一本书叫《春明梦录》。在这本书里,他提到当时的恭亲王奕訢,说恭亲王长得特别精神,鼻子挺拔,很有气场。
另外,赵烈文曾是曾国藩的下属,他见过恭亲王奕訢年轻时的模样。赵烈文形容说,那时候的恭亲王真是个“英俊潇洒的年轻人”。
这样的评价很多,其实都在说同一件事。那就是,老六奕比他哥哥咸丰长得帅多了。
其实,外貌确实能反映一个人的一些方面,但这并不直接关联到他的能力有多强。不过,如果真的比拼一下,老六奕?的能力肯定比咸丰要强,而且强得不止一点点。
关于这件事,咸丰的老师杜受田以前曾很直接地说过,咸丰的智慧和能力与奕訢相比,简直差得远了。
此外,在很多历史记载中,人们都对奕訢赞誉有加,说他有着“非凡的敏锐智慧”,并且“非常聪明”。
就连当时的外国朋友,都对奕訢赞不绝口,说他“头脑灵活,反应迅速,观察力强”。
说到底,论长相,老六奕訢确实帅气出众,模样非常吸引人。说到本事,奕訢聪明又机灵,根本不是咸丰那种平庸的人能比的。
都说爸爸最懂儿子的心,对自己亲儿子的性格和习惯,爸爸们心里通常都有数。
让人疑惑的是,老六那么有能力,而老四却显得很普通,为什么道光选老四咸丰做继承人,没有选老六奕訢呢?
简单来说,道光帝做出那个决定,实际上是在一定程度上被人“带偏了”。
在道光还没当皇帝的时候,他就已经有了一个儿子,叫奕纬,而且是他的长子。不过,奕纬的妈妈家世不太好,所以道光对奕纬也不是特别重视。
道光皇帝当上皇帝后,他的第二个儿子和第三个儿子相继出生,但遗憾的是,这两个小宝贝还没等长大就离开了人世。更让人没想到的是,从那之后的几年里,道光的后宫竟然再也没迎来过新的小生命。
这时的道光皇帝已经47岁了。
到了这个年纪,道光心里清楚,自己可能再也没有机会再有个儿子了。因此,唯一还在世的大儿子奕纬,就成了他最后的希望。
于是,道光皇帝改变了对奕纬的态度,不再小看他,反而非常关心他,甚至还会亲自询问奕纬的学习情况。
奕纬是皇长子,当时宫里就开始流传消息,说道光皇帝去世后,皇位一定会落到奕纬头上。
本应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可惜奕纬命运不够好,享受不了这样的好事。
他小的时候没人严格管束,完全不像个皇室子弟。后来听说自己有可能成为继承人,他就更加无法无天了。他甚至对教他的老师说,将来做了皇帝,第一个要杀的就是老师。
这样的儿子,道光怎么能不生气呢?有一次,道光实在忍无可忍,对着奕纬踢了几脚,正中要害。没想到,奕纬回家不久后就不幸去世了。
这次,道光帝愣住了,心想难道这是要断了他的香火?为了不让这事儿成真,道光帝开始卖力“播种”。好在苍天有眼,没过多久,道光帝的第四个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咸丰帝,来到了人世。
道光皇帝后来又接连生了四个儿子,加上咸丰,一共有六个儿子。
有了儿子自然是好事,但随着时间流逝,道光自己也逐渐变老了。他还遇到了一个新的难题。
这个问题简单来说,就是要找一个人来做未来的皇帝,那到底选谁呢?
那时候,道光帝的六个儿子里,老七、老八、老九年纪还小,什么都不懂。而老五已经被过继给别人了。所以,有可能被立为太子的,就只剩下老四咸丰和老六奕?了。
这两个人当时的差距,就像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
说到外貌,咸丰皇帝走路不太灵便,脸上还有些麻子,而老六则显得英俊潇洒。论起能力,咸丰的表现平平无奇,但老六无论是骑马射箭还是文学知识,样样精通。
道光皇帝的两个儿子差别很大,这让他的选择变得非常困难。因此,他很长时间里都无法决定,不知道该选哪个儿子作为未来的继承人。
他心里没底,拿不定主意。
那时候咸丰还是个皇子,心里明白道光皇帝在继承人问题上的犹豫。他在所有皇子中年龄最大,又是正妻所生,所以理论上成为继承人的可能性很高。
自从康熙皇帝晚年开始,清朝挑选接班人不再仅仅看重是否是正宫皇后所生,而是更加注重个人能力。因此,依照这样的标准,咸丰皇帝能否顺利登基,其实也存在不确定性。
有个弟弟在各个方面都比自己强得多,这让咸丰觉得自己几乎没有希望,感觉非常渺茫。
咸丰肯定不想被动地等着坏事发生,但他又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改变现状。就在咸丰心里七上八下、拿不定主意的时候,他的恩师杜受田给了他一个好主意。
其实就是得“另辟蹊径”。
杜受田多年来教导咸丰,对咸丰的能力心里有数。他直言不讳地告诉咸丰,如果论才能,咸丰远远不及六弟奕訢,两者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
而且差距这么大,就算我们使劲儿追,也挺难追上的。
所以,咱们得换个思路,从别的路子上寻找“智取”的机会。要是光靠硬碰硬的本事,咸丰皇帝那肯定是必输无疑。
说起如何脱颖而出,杜受田给咸丰出了个主意,四个字概括就是:“藏拙扬孝”。
藏拙示孝就是把自己的缺点隐藏起来,然后用仁义和孝顺来博得道光皇帝的好感,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
咸丰皇帝也觉得这个建议不错,杜受田给他出了几招。咸丰照着做了几件事后,没多久,果然就吸引住了他父亲的注意。
记得有一次,道光皇帝带着咸丰和六爷奕等人去了木兰围场打猎。我们知道,清朝皇帝入关后,特别喜欢打猎。他们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展示满族人的英勇,另一方面也是提醒宗室贵族不要忘记祖先的传统。
因此,在狩猎活动中,谁能捕获最多的猎物,就能获得皇帝的青睐。
后来,老六奕这个擅长骑马射箭的高手,自然是最先冲在最前面。他功夫了得,没一会儿就捕获了不少猎物。
咸丰这次打猎的结果如何呢?答案是,从头到尾,一只猎物都没抓到。
当道光帝质问咸丰为何空手而归时,咸丰立即给出了一番解释,瞬间化解了道光帝的怒火,还赢得了道光帝的连连夸奖。
咸丰皇帝怎么说的呢?其实很简单,他说现在正好是春天,万物都在生长、繁衍。所以,他心里过不去那个坎儿,不忍心随便乱杀动物,觉得那样做不合天理。
春天来了,大地一片生机勃勃,鸟儿忙着孵蛋,小动物们忙着生宝宝。大家都不忍心去伤害这些小生命,生怕破坏了大自然的和谐美好,就像古书《清史稿》里说的那样。
咸丰皇帝这话听起来好像有点道理,但如果只从保护动物的角度来看,其实并没有多少说服力。毕竟,木兰围猎是清朝皇室流传了很长时间的传统。所以,他的说法站不住脚。
这一番话,反而把猎杀数量最多的六哥奕?给弄得挺为难,既显得不够仁慈,又好像不太讲道义,弄得他有点骑虎难下。
不过,道光帝对此有自己的一番见解,他对咸丰帝的言论非常欣赏,认为这充分展现了咸丰帝的仁慈之心。他立刻表扬了咸丰帝,称赞说:“这才是帝王应该说的话。”
很明显,这些都是杜受田教的,这一局咸丰赢定了。
除了那件事,还有另一件事让道光特别喜欢咸丰这个儿子,心里基本上决定要立他为继承人了。
那时候,道光皇帝的身体已经大不如前,常常躺在床上起不了床。有一次,他特意把咸丰和六阿哥奕?叫到宫里,想看看他们的表现。
怎么考察他们呢?其实很简单,就是让两个人谈谈怎么治理国家,还有他们对国家大事的看法。简单来说,就是测试一下他们的政务水平。
对于老六来说,这件事简直是小菜一碟。他稍微想了想,就开始不停地讲起来,各种主意和计划像泉水一样涌现出来。
等到咸丰轮到说话的时候,他却没有讲任何关于治理国家的事情,反而直接跪倒在地,哭得非常伤心。
到了最后,道光帝也糊涂了,心里琢磨着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只是让你讲讲治理国家的方法,至于哭得这么伤心吗?
道光心里有些疑惑,就问咸丰。咸丰回答后,道光心里猛地一颤,感动得差点要掉眼泪了。
咸丰说了些什么呢?
他说,自从他父亲病重以后,他就再也没有心思好好学习了。每天心里都牵挂着父亲的身体状况。因为心里全是这件事,再加上心里很难过,所以他回答问题时就有些答不上来了。
他说,比赛的结果其实不重要,只要爸爸能恢复健康,那就是他最希望看到的事情。
道光听了这话,眼泪也流了下来,心里感叹道:还是老四最贴心啊,他什么都不多想,就盼着我快点好起来。
大家都有自己的生活步调,忙忙碌碌的。这么一对比,谁真心对我们好,谁最关心我们,一眼就能明白。
于是,咸丰暗中努力,不仅悄悄地在父亲心中提升了自己,还无意间设了个圈套给老六奕?,而奕?全然不知。
于是,因为杜受田在一旁悄悄指点,咸丰巧妙地隐藏了自己的缺点,充分展现了仁义和孝顺的一面,最终获得了道光帝的赏识。
到了1846年,也就是清朝道光二十六年,道光皇帝做出了决定,要让咸丰做他的继承人。他亲自写了一份诏书,并依照清朝的传统,将诏书密封保存起来。
1850年2月,也就是道光三十年正月,道光皇帝的身体状况已经很不好了。他赶紧召集了身边的大臣,亲自写下诏书,宣布皇四子奕詝为继承人。不久之后,道光皇帝就去世了,奕詝便成为了新的皇帝,人们称他为咸丰皇帝。
这就是说,道光皇帝为何会选择身体不太好的咸丰作为接班人,而不是那个各方面都很好的六皇子奕?的原因。
了解了储君位置的来龙去脉,有人可能会想,咸丰皇帝的登基过程为何如此顺利?而且,道光皇帝在选人方面似乎有些失误,好像有点糊涂了。
尤其是咸丰故意做出一副“低调显孝”的样子,这分明是在敷衍道光帝!
实际上,在整个过程中,咸丰确实有点儿骗过他父亲的意思,而这招还真挺管用的。
俗话说,皇帝的心思深似海。道光帝在众多帝王中,并不是最出色的那位,但他终究也是九五之尊。
所以说,咸丰要是真以为这点小把戏就能骗过道光,那可真有点天真。毕竟,道光就算再不怎么清醒,也比晋惠帝司马衷要机灵不少。
所以,咸丰能够成为皇帝,并不是仅仅靠说会道就能做到的。
新问题来了,为什么道光帝最后没有选那个各方面都挺出色的老六奕呢?
老实说,根据我们手头的历史资料,老六奕?确实挺有本事的,这没错。但说到玩弄权术,他和他哥哥咸丰相比,那可是差得远了。
晚清时期的曾国藩评价恭亲王奕訢时曾说,这家伙虽然机灵,但不太可靠。换句话说,奕訢确实有才华,也很聪明,但不太注意细节。
这真是奕?的一个特别之处。当同治皇帝刚刚登基时,奕?已经是拥有实权的议政王了。有一次,他进宫向皇帝汇报工作,说得口干舌燥,于是毫不客气地拿起皇帝桌上的茶水,大口大口地喝了起来。
眼前的这一幕,让慈安和慈禧两位太后都愣住了。
明白了,虽然奕?是皇帝的亲叔叔,但君臣之间的礼节不能忽视。他直接拿起皇帝的茶就喝,明显是对皇帝不够尊重。当时,慈禧和慈安两位太后都认为奕?的行为太过傲慢。
这对棋类运动的未来显然没有太多积极影响,主要是因为他不够注重细节。
此外,奕?那张扬好表现的性格确实是个缺点。比如他之前在处理政务时,完全没注意到周围的情况,只顾自己滔滔不绝地说个不停。这样一来,道光自然对他有了不少意见。
那时候,道光皇帝心里就像明镜一样清楚,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奕?这小子的一言一行,再加上咸丰在一旁添油加醋,直接让道光对奕?的印象大打折扣。道光觉得,这儿子好像巴不得自己早点儿走呢。
再看看咸丰,虽然他的本事可能比不上他的弟弟奕?,但他对道光的心思却是摸得透透的。
他在使用各种方法上也很拿手,前面提到的两个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
他总是能不动声色地把自己的缺点隐藏起来,同时还不忘给弟弟挖个坑。就凭这一点,就能看出他确实挺有手段。
咸丰皇帝继位后,从他的一些行动可以看出,他确实是一个有能力的君主。
他为了改变清朝衰落的情况,开始启用有才能的人。比如肃顺、曾国藩、李鸿章这些人都受到了他的重用。
再说,咸丰皇帝是一位非常宽容的君主。
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曾国藩迅速向咸丰皇帝呈递了一份奏折,标题为《提醒皇上需关注的三大事项,以防出错》。这份奏折言辞坦率,主要是对咸丰皇帝提出批评。
旧书上记载,咸丰皇帝当时看了曾国藩呈上的奏折,由于内容太过尖锐,当场一怒之下就把奏折甩到了地上。
几天后,咸丰帝心情好了起来,仔细看了看奏章。他不仅接受了建议,还特别表扬了曾国藩,并回复了他。
这说明咸丰皇帝在位时还算不错。尤其是他刚登基时,一心想要改变旧有的制度,希望能带领大清重回昔日的荣光,他的这些实际行动也很有说服力。
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旧观念依然存在,导致清朝逐渐落后。因此,咸丰皇帝想要恢复大清昔日的繁荣,失败也在意料之中。
不过要说当皇帝这事儿,咸丰还真挺有一套的。
道光皇帝心里大概也明白,咸丰在权谋和手段上,比老六奕訢要厉害很多。
所以,道光帝肯定在想,如果选了那个虽然有才华但脾气暴躁、喜欢出风头的老六来继承,将来肯定不是老四的对手。到时候,事情可就麻烦了,可能会闹出大乱子。
因此,为了更稳妥一些,我们选择了咸丰,而不是老六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