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外长表示:伊朗想要公正的谈判,但美国给出的条件不能接受
6月的十二天,对伊朗来说,真是惊心动魄。以色列和美国的战机突然出现在伊朗核设施上空,轰炸声震动了全国。这场被外媒称作“十二日战争”的冲突,让整个中东的空气都变得燥热。一边是军事打击,一边是核政策的暗流,可伊朗的态度没变,依旧坚持铀浓缩,丝毫没有松口的意思。
阿拉格齐在空袭结束后接受半岛电视台采访时,开场就表了个态,他愿意谈判,但必须是公正公平,保障所有当事人的利益。他的意思很直接:只要大家平等对话,互相尊重,没有威胁恐吓,伊朗随时开门迎人。可转个弯,他就加了一句,美国的条件不可接受。更明确地说,他不想跟美国直接谈,只接受间接会谈的形式。
“战争得不到的东西,政治也无法实现。”这句话是他在采访中说的,带着很浓的火药味。铀浓缩不会停,导弹项目也不谈,这就是伊朗的底线。阿拉格齐甚至点名,以色列可能还会发动攻击,伊朗已经为各种情况做好准备。你看,这种话放出去,敌友双方都听得明白,别指望吓唬能换来让步。
时间稍微拨回一点,2015年,伊朗和英、法、德等国签了核协议JCPOA,算是国际社会对伊朗核计划的一个框架。今年9月,这三国带头推动联合国恢复了对伊朗核项目的制裁。表面冠冕堂皇,说是为了核项目安全,其实对伊朗来说,就是政治施压。
就在制裁恢复前后,美国总统特朗普上月13日还放出过一段话:“友谊和合作之手总是敞开的。如果伊朗准备好了,我很乐意与伊朗对话。”看上去像是柔性姿态,可一周之后,哈梅内伊就直接回绝了。最高领导人的原话是:“特朗普称自己为谈判终结者,但如果谈判伴随着强压,结果提前确定,那就不是谈判,而是扰民和骚扰。”这一刀砍得很干脆,美国人也明白,这不是客套,而是坚决拒绝。
阿拉格齐的调子没变,他反复强调,如果各方愿意在平等的基础上磋商,以相互尊重为前提达成协议,伊朗会积极响应。他甚至摆出了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对话成果,说伊朗已经制定了履行保障监督义务的新路径,这本身就是负责任的行动。
外交门是开着的,但门口摆着很多条件。条件不满足,伊朗就不进场,这是在国际博弈中划的硬线。他还暗示,各方要珍惜现在的机会,推动外交解决,而不是让危机滑向不可控,这既是释放善意,也是把话说死,如果继续军事打压,就别怪伊朗强硬。
从军事冲突到外交谈判,再到国际制裁,这几个月的节奏很快。美以的空袭让伊朗坚决表态,欧洲的制裁动作让局势更紧张,特朗普的对话邀请被哈梅内伊一口拒掉,阿拉格齐的发声则在其中不断加码,提醒外界,伊朗不是没有诚意,而是拒绝被迫坐在谈判桌上。
以色列的攻击性行动预期,成了伊朗口中反复出现的词。他的意思很清楚,打,他们不怕;谈,也不会在恐吓中谈。军事威胁和外交施压,在伊朗的逻辑里是一回事,都得用强硬回击。
你如果把阿拉格齐的几次讲话连起来看,会发现一个节奏:先摆姿态,说愿意谈;再划红线,拒绝核心让步;最后提醒对手,他们的策略不会奏效。美国人想用“谈判+施压”这种组合拳,结果碰到的,是一个不愿意被拳套套住的伊朗。
到这一步,故事就很清楚了,空袭没能撼动核政策,制裁没能逼出让步,外交邀约遭拒,美国和伊朗之间的间接谈判可能是唯一的缓冲形式。而阿拉格齐的每句话,都像在告诉外界,伊朗的立场是连着导弹、核计划、地区安全一起打包的,没有分拆出售的可能性。
这就是现在的中东局势,表面是谈判的风声,背后依旧是浓烈的对抗气味。铀浓缩继续,导弹项目不谈,军事防备到位,这三条,撑起了伊朗的硬态度。敌人想用战争换政治结果,伊朗则用一句话堵回去:“政治也不可能实现。”这一来一回,谁都没多走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