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特朗普难堪了吗?美国豆农获“救命令”!中国出手达十八万吨

发布日期:2025-11-21 06:57    点击次数:94

前言

中国一挥手就进口了18万吨美国大豆!

这个订单一公布,特朗普政府马上紧张起来,赶紧表态说要降低对华关税。这事儿,对于美国农民来说可是盼了好半年的“救命符”。

之前因为关税纷争,中国市场的门几乎关死了,美国的大豆堆在仓库里都快塞满了。眼下中方稍微松一点儿口子,美方就迫不及待地想找个台阶下。这场贸易比拼,到底谁赢得多,谁占便宜,一眼就能看出来!

18万吨订单背后,美国方面也遇到不少难题。

今年秋天,看着仓库里堆满的大豆,美国农场主们都犯愁了。因为特朗普政府对华加征关税,中国这个最大买家,已经连续几个月没买美国大豆了。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2023年第三季度,美国对华大豆出口同比减少了70%。

眼看大豆卖不出去,豆农们急得直跺脚,他们不断向白宫施压,喊着让政府“好好跟中国谈谈”。在这种氛围下,10月下旬,中美在吉隆坡举行了第五轮经贸磋商后,中国适时传出了采购的信号。

这三次总共18万吨的大豆订单,虽说比起往年的规模不算多,但对陷入困境的美国农业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特朗普的“顺势而为”其实是一种结合实际情况的策略,考虑到当时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他选择了一条符合大势的行动路线,既能抓住机会也能减轻风险,当然啦,也反映出他在制定政策时的战术思维。

订单消息一传开,特朗普立刻在专机上做出回应,提到可能会降低对中国芬太尼产品20%的关税。得提一句,这关税本来是今年年初刚开始征收的,这种“加完又减”的节奏,暴露出美国在贸易政策上有点扯不清的感觉,好像进退两难似的。

分析人士表示,特朗普此次放宽态度主要出于三方面考虑:一是兑现在吉隆坡会谈中的承诺,二是缓解国内的通胀压力,三是为了在2024年大选中争取农业州的选票。毕竟,经过这场中美贸易战,美国农民受损挺大,像爱荷华、伊利诺伊这些农业大州对白宫的不满也逐渐上升。

中方在商业方面讲究一套自己的逻辑,强调稳扎稳打、持之以恒的战略定力。这种思路不仅注重长远的发展,还追求在合作中实现共赢,避免盲目跟风或急功近利。坚守核心底线的同时,不断调整策略,保持开放的态度,确保整体布局稳妥应对国际局势的变化。

这次中方的采购行动,有着明确的商业逻辑。9月新季美豆上市之后,因为库存比较多,离岸价比巴西大豆每吨便宜大约30美元。国内的榨油企业出于成本考虑,重新开始采购,这纯粹是市场上的正常操作。

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用了十年时间,把大豆供应渠道搞得多样化。据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从巴西进口的大豆在总进口中的比例已经涨到了65%,阿根廷、俄罗斯等新兴供应国的份额也在不断增加。

这套“别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做法,让中国在大豆买卖上一直处于一个主动的位置。

自从贸易战开始之后,关税政策的变化经历了一番起伏。

回想这场延续多年的关税斗争,美国方面经过了三个阶段:最开始对中国征收的91%关税,差不多都取消了;而那24%的反制关税,目前也处于暂停期间。

现在最后剩下的20%芬太尼关税也有了松动,这种逐步退让的方式,反映出美方慢慢明白贸易战想搞成也挺难的现实。

根据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估算,贸易战让美国每个家庭每年多花了1270美元。在持续的高通胀压力下,拜登政府早在2022年就开始改变对华的关税策略,而特朗普如今只是在沿袭这个方向。

有迹象显示,全球贸易格局正悄然发生变化,出现了新的趋势和动向。

这次大豆贸易的微妙变动,反映出背后更深层次的格局变化。曾经美国凭借农业技术的优势垄断大豆市场,可是随着单边主义政策的施压,中国不得不探索多元化的渠道。如今,巴西已跃升为全球最大的大豆出口国,俄罗斯远东地区也在加快推进农业开发。

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说,现在全球农产品贸易已经不再是单一国家说了算,而是变得多头合作。中国作为最大的进口国,正积极打造“买全球”的供应链网络,正在重新定义国际贸易的规矩。

结语

18万吨的大豆订单,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中美实力的起伏变化。中国花了十年时间布局,赢得了战略上的主动权,而美国则为了眼前的政治利益,付出了长远的代价。一旦贸易逐渐走向理性,双方都能从中得到好处——这,也许就是这场“大战”给世界带来的最深刻的启示吧。



上一篇:乌克兰一招釜底抽薪,刺痛的不是克宫,而是白宫
下一篇:北京离退休朋友们,三代社保卡换发这事得抓紧啦!